时间:2016-05-29 22:35 来源:搜狐
由于信心问题,市场的流动性最多也不会流入股市。当前中国股市只有在自我修复中重建信心,才是关键。央行货币政策调整对股市有影响但没有楼市大。
5月26日,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发表长篇文章《2015年以来稳健货币政策主要特点的回顾》。文章中承认2015年年中为促进市场稳定加大了流动性投放,也在一定程度上使M2增速有所加快。但这样做是因为中国股市出现了两次快速下跌,为防止恐慌而采取行为。从全球来看,这种为稳定股市而被动注入流动性的做法虽属无奈,但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同时,文章还表示,由于应对去年年中股市波动使当时M2基数大幅抬高,因此未来几个月M2同比增速可能还会有比较明显的下降,随着基数效应逐步消失,M2增速将回归正常。
至于这两段话,市场的解释是加杠杆与去杠杆的问题。前一段话是解释了去年的货币政策为何一直在加杠杆,主要是为救股市而为,如果央行不出手救股市,那么国内金融市场的风险可能会更高,这是被动地向股市注入流动性,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也就是说,这种被动地向股市注入过多的流动性负面影响央行不是不知道,只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后一段话是指去杠杆,以便呼应5月9日人民日报权威人士的讲话。该文章指出:“在现实情况下,要彻底抛弃试图通过宽松货币加码来加快经济增长、做大分母降杠杆的幻想。”也就是说,以加杠杆的方式来拉动经济增长违反了市场的内在法则,要坚决进行调整。所以央行后一段话的核心就是要去杠杆。有分析指出,正是央行货币政策的去杠杆,也意味着央行年初所指的稳健货币政策略微宽松的基调真正回到“稳健”而去除“略微宽松”。央行年初的货币宽松政策基本上结束。估计正是这句话将震惊国内市场,无论是股市还是房地产市场都是如此。齐俊杰分析就指出,如果央行货币政策小组的文章在股市收市前发布,肯定会对市场立即造成较大震荡。因为,如果1季度那种央行全面宽松的货币政策结束,也意味着中国股市及房地产市场将出现重大调整。
可以说,后一段话已经向市场透露出明确的信息,中国央行后期货币政策将真正的转向稳健,而不是年初的那种略微宽松。尽管这种转向立马不会让市场流动性收紧,但是去杠杆的基调一旦确立,也就意味着再让货币政策如年初那样放松不可能了。而4月份的信贷增长情况已经就给出清楚的答案。如果这样,这自然会给国内的股市及房地产市场带来巨大的流动性压力。
因为,从已经公布了的数据可以看到,今年以来的国内房地产市场开始启动,甚至于出现一些城市房价的疯狂上涨,这完全是银行信贷加杠杆的结果。1季度银行信贷增长4.67万亿,其中仅个人按揭贷款就占1.5万亿,如果加上房地产商开发贷款及土地购买贷款、住房抵押贷款,其所占的比重之高更是会惊人。还有,4月的5500亿银行信贷,个人中长期的贷款就占近80%。而这些数据都清楚表明,今年以来的银行信贷的加杠杆,大量的流动性都进入房地产市场及把中国的房地产泡沫继续吹大。
对于当前中国这个以投资投机炒作为主导的房地产市场来说,房地产销售的增长、房地产市场所谓的繁荣及一线城市及部分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价格疯狂上涨,基本上住房投资投机炒作者(当前这些城市进入市场购买住房者基本上都是有房者而不是无房者)利用大量低成本的资金涌房地产市场所造成的结果。住房购买者都在预期房价还上涨,而目前银行借贷成本低、贷款容易,购买住房后就能够赚钱,何乐而不为?但是,如果央行货币政策整体趋势出现改变,对房地产市场的银行贷款全面收紧,这必然会全面提高购买住房者进入门槛及购房成本,房价上涨的预期将出现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国内那些房价疯狂上涨的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将全面出现逆转。而那些疯狂抢房的住房投资者有可能接到这种疯狂的最后一棒!所以当前国内央行货币政策的变化对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这些抢房的投资者一点都可小视。因为,水能载舟,同样也能覆舟!
还有,如果央行货币政策调整,对国内股市有多大的影响,有人认为这可能会让央行去年救市资金会逐渐撤出,从而让国内股市进一步下行。可以看到,今年的股市基本上处于自我修复的过程中,市场融资融券逐渐下降,成交萎缩,特别近一段时间,股市指数徘徊在2800点左右僵持。这不仅意味着国外资金已经在撤出中国股市,也意味着国内资金流入市场也很少。所以,就当前中国股市来看,如果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真正稳健的货币政策,有一些影响或冲击,也会让股市的指数水平逐渐下移。不过,当前中国股市的问题并非是流动性多少的问题,而是信心的问题。由于信心问题,市场的流动性最多也不会流入股市。当前中国股市只有在自我修复中重建信心,才是关键。央行货币政策调整对股市有影响但没有楼市大。
同时,中国央行货币政策转向可能还得观察美联储货币政策,加息在什么时候进行,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收紧到什么程度,因为这些都可能影响美元汇率变化及人民币贬值。如果人民币持续贬值而导致中国资金外流也是影响国内市场流动性的重要因素。央行权衡市场的流动性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务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栏目更新 |
栏目热门 |
商务财经网介绍|投资者关系 Investor Relations|联系我们|法律义务|意见反馈|版权声明
商务财经网Copyright©《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7060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