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密码注册 登录

投稿请发至邮箱:news@swcjw.com.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头条 > 头条下

46号文掀起监管风暴 银行业“三套利”时代即将结束

时间:2017-04-16 21:51    来源:经济参考报  

  “我的业务该怎么做?”

  4月10日,当看到流传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专项治理工作要点》(以下称46号文),周通脱口而出说了这句话。

  作为中小银行的同业客户经理,周通的主要职责是与其他机构商谈业务,以最低的价格吸收资金,以尽可能高的价格出资金。而现在他的业务被列入了监管治理之中。

  “商业银行通过狭义同业负债途径加杠杆速度相对温和。同业存单发行绕开监管、急速飙升,成为中小银行加杠杆的重要途径。”海通宏观分析师姜超、梁中华在今年3月份的一份研报中写道,同业存单更加标准化、流动性好、利率更低,再加上同业存单被当成应付债券来处理,并没有纳入到银行同业负债的考核监管中,所以同业存单成为近几年银行主动加杠杆的主要方式。从2013年底开始发行以来,当前同业存单托管量已经达到了7.4万亿。从结构上来看,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由于吸收存款能力有限,为了实现资产负债表规模的扩张,发行余额接近90%,是同业存单的主要发行者。

  然而,这一业务可能将受到近期的监管政策冲击。对同业存单和同业套利的监管是《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称6号文)及46号文的重点。6号文明确指出将“整治同业业务,加强交叉金融业务管控”,而在46号文则表示,“是否存在同业业务、票据业务、理财业务未按照‘穿透性’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准确进行会计核算、风险计量并足额计提资本的情况,包括但不限于:通过违规提供同业增信,或通过借助券商、基金、信托、保险、期货等通道方,设立定向资管计划、有限合伙股权理财融资等模式”。

  而实际上,近年商业银行的投行部、金融市场部等多部门的创新业务模式正是基于上述业务而开展的。“银监会开了个头,央行、证监会、保监会也会加码加入,今年就是一个监管大年。”中国银行宏观策略分析员蔡喜洋认为,银行利润看规模、息差和不良贷款等因素,现在压同业、压广义信贷是把规模压住,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息差很难往上走,行业平均来说息差之前是3%以上,现在只有2.1%左右,这两块决定了银行利润增速维持在低位。但不良贷款方面,目前不太好判断,因此银行净利润是否受影响,暂时还难以判断。

  中信建投分析师杨荣认为,银行是资金空转最重要的一环,主要有理财空转、票据空转、同业空转以及信贷空转四种模式,而监管政策重点指向这类业务,银行资金空转的压缩将减少银行相对高收益资产的获取,在短期一定会对银行利润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杠杆”扩张

  在过去的几年间,中国银行业正通过杠杆撬动了中国经济。

  “金融加杠杆从2012年开始,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拐头向下,一直到2016年中。在利率市场化,叠加经济下行过程中,由于监管不完善、金融机构本身资本约束意识薄弱,逐步形成了资金脱实向虚的倾向。”蔡喜洋称。

  而实际上,利率市场化也是在2012年迈出实质化步伐。2012年6月8日和7月6日央行实施非对称降息。其中,6月8日的降息规定,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利差收窄,为了提高盈利水平,银行通过同业套利、绕道监管等方式来配置高收益资产。

  2013年银行表内外大量增配非标资产,随后被非标被治理;2015年上半年银行理财输血股市,下半年则存单大量发行,银行同业套利再度卷土重来,而地产各类融资高增,增加了系统性风险。

  姜超、梁中华认为,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银行业已出现三波资产扩张。第一波是在08-09年,银行资产同比增速攀升到25%以上,而GDP增速则先下后上,这主要是由政府和地方融资平台逆市场融资、刺激经济导致的。

  第二波是在2012-2013年,银行资产和经济增速缺口再度扩大,主要由于绕开监管的银行表内非标业务扩张导致,尤其是买入返售类的非标业务明显增加,同时为了弥补存款向理财搬家带来的资金缺口,银行同业业务大幅扩张。

  第三波则是近两年,在经济增速不断下行的情况下,银行资产规模又开始加速,这一波不仅与政策性银行支持实体力度加大有关,还与债市扩容、杠杆飙升有很大关系。在本轮扩张中,中小型银行扩张速度要快于大型银行。小型银行的总资产增速从2015年初的20%上升至2016年的接近30%,中型银行从15%上升至近20%,而大型银行本身资产规模就较大、扩张空间有限,增速从8.5%微升至11.7%。所以本轮资产扩张比较迅猛的依然是中小型银行。“如果按照最简单的总资产和实收资本之比来衡量,我国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除央行以外的存款性金融机构)的这一比例从07年的30倍左右,一路飙升到了当前的接近50倍,其中中小型银行达到了60倍。”姜超、梁中华在文章中称。

  金融机构高杠杆率早已引起监管机构的警觉。2015年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就表示,金融杠杆作用大,但不能被神化,金融加杠杆的兴奋随之而来就是去杠杆的痛苦。不论对金融宏观调控者还是对金融监管者来讲,往往最难的也就是如何把握、如何控制金融杠杆的最佳水平,这也是我们宏观经济的管理者和金融监管者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姜超等人认为,为了盈利,银行通过扩大表内外资产和负债端规模,以获取息差,这决定了银行一方面要扩大资产端对债券、贷款等债权的配置,另一方面也要增加存款、发债、拆借、回购等负债规模来支援资产端的扩张。在银行杠杆率持高不降的情况下,不仅导致金融市场风险积聚,也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因为央行打造“利率走廊”的一大环节是央行直接作用于银行间的短期利率,间接影响银行对实体经济的贷款利率。而当前情况下央行提供的廉价资金却在金融市场打转,向实体经济的传导不通畅。

  这或可说明,为何央行通过多渠道释放廉价资金,实体经济却难以获得有效供给。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陆磊曾表示,“实体经济部门-中央银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实体经济部门”实际上构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经济系统,各个环节及机构又在参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过程,对政策响应的再响应效应不尽相同,最为关键是的,很难精准区分金融资源是在第二环节自娱自乐,还是在第三环节冒险。大量的钱进入资本市场,但是这些钱没有进入实体经济。

  套利

  “46号文将正式改变整个金融业的生态结构。”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称,在过去的五年中,大部分金融机构都是靠所谓的“金融创新”,但目前创新中的大部分业务被实际定义为“金融套利”。虽然目前是限制银行业的套利行为,但银行是资金的最主要提供方。

  6号文明确银行业风险防控的重点领域,既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房地产领域风险、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等传统领域风险,又包括债券波动风险、交叉金融产品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外部冲击风险等非传统领域风险,基本涵盖了银行业风险的主要类别。

  上述信贷、债券、同业、理财、地产和地方债务等均与近年银行资产配置和套利行为挂钩。

  “我们面临的经济金融环境,其实风险是比较大。要在这种风险较大的环境下去经营,必须把控好各种风险,首先是信用风险,然后是货币风险,包括反洗钱的风险,同时要确保资金的流动。”中行行长陈四清在今年业绩发布会上称。

  实际上,近年来金融创新大都是堵住某类金融机构的业务,又从其他类金融机构的创新产品中改头换面再次出现。如果只限制银行业的“三套利”行为,资金是否进入实体经济?

  今年初,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曾表示,一方面,在实体经济的基础资产收益率下行背景下,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纷纷涉足资产管理产品领域,以创新之名开发了不少长链条、跨行业、跨市场、层层嵌套、结构复杂的资管产品,各类“通道业务”流行,导致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滞留时间延长。甚至一些资管产品依托控股公司架构,在集团内部自我循环、自我买卖。另一方面,部分银行通过买入返售、同业投资等方式,投资信贷资产、信托受益权及资管产品等金融资产,同业投资业务发展迅速。

  在今年两会上,银监会副主席曹宇表示,由人民银行牵头,会同“三会”正在统一制订统一资产管理产品标准规制,进展也很顺利。银监会积极配合人民银行和其他部门做好相关工作。

  如今,银监会已亮剑,央行等金融监管机构或将跟进。“央行是货币总闸门,银行是信用总闸门,所以必须管住银行,才能管住银行业和非银金融业的盲目扩张、盲目创新。业务影响是可控的,短期挤出金融泡沫,有利于长远的回归主业,提高风险缓释能力,提升银行业稳健经营能力,服务实体经济。监管目的并非一刀切的杜绝创新,是要合意创新,银行得符合宏观审慎管理、微观审慎管理的双要求,符合国家战略转型方向。”蔡喜洋说道,“此前依靠金融套利赚容易钱的时代正在远去。”

█请返回商务财经网新闻首页>>>>>

标签:银行业“三套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务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商务财经网介绍|投资者关系 Investor Relations|联系我们|法律义务|意见反馈|版权声明

商务财经网Copyright©《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7060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