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3-14 18:48 来源:南方日报网
原标题:南沙打造国内首个全产业链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助推上下游企业构建全产业链集群全球商业航天市场的广州力量
仰望星空,探索浩瀚宇宙是人类不懈的追求。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首飞,拉开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任务序幕;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迈出了中国行星探测的第一步;嫦娥五号任务圆满成功,实现了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
一系列里程碑式的突破,不断刷新着中国航空航天“新高度”。如今,航空航天正逐步走向商业市场,受到越来越多公众和资本的关注。
3月初,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项目在广州南沙正式动工。作为集研制、生产、实验、总装及测试于一体的固体火箭生产基地,可实现年产30发火箭产品,建成后将成为国内首个全产业链商业航天产业基地。
这一基地的落成,将推动南沙集聚空天飞行器研制、总装总测、宇航动力、卫星研制等高端装备制造资源,能够牵引测控运维、发射服务、关键部件等上下游企业构建全产业链集群。
广州南部,一座航天航空产业园正在崛起,将在全球商业航天浪潮中展示出广州力量。
●南方日报记者黄舒旻李鹏程
A“南沙造”火箭预计明年面世
航天发展,动力先行。
中科宇航探索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中科宇航”)是中国第一家混合所有制商业航天企业,致力于太空科技探索和系列化空天飞行器的研发集成、技术成果转化、提供宇航发射服务。中科宇航副董事长郑军介绍道,公司今年秋天将迎来自主研制的国内最大运载能力中型固体运载火箭首飞。
面对即将到来的全球低轨中小卫星发射高峰期,固体运载火箭是中小型卫星、追求效率的星座组网发射的最优选择之一。
根据此前中科宇航公布的两型固体运载火箭计划,首型火箭中科一号甲(ZK-1A)计划2021年9月首飞,2022年具备商业发射能力;第二型火箭中科二号(ZK-2)计划2022年12月首飞,2023年具备商业发射能力。中科一号甲和中科二号火箭的起飞质量分别为135吨、343吨,将迈入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行列。
此次动工的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项目位于南沙区大岗先进制造业基地内,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总投资暂定为3.9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总装测试厂房、切割索作业厂房、智能制造厂房、试验大楼、员工宿舍等。该生产基地预计明年年初投产。
此外,该项目还肩负着航天航空科普教育的重要职能。
中科宇航探索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毅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该项目建成后也是对公众开放的科研区域。公众只需要通过预约方式、按照预定参观通道,就可以现场参观火箭和卫星的研发、生产和发射过程。
记者从项目建设方了解到,该项目围绕工艺流、物流、参观流、信息流进行设计,以工艺为龙头,合理规划物流组织,通过建筑与建筑之间连廊连接实现整体参观流。其中设置的参观交通流线经过数据处理中心、脉动式生产线等重要景观,便能够为工业旅游提供清晰的路线,让“火箭科技”飞入寻常百姓家。
“我们将紧密结合中科院明珠科学园建设,以南沙为基地,入大漠,出南洋,以早日形成海陆两栖快速组网发射能力为使命,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以商业化形式快速做大做强。”郑军表示,中科宇航也将与南沙开发建设集团紧密配合,从人员、设备、厂房等方面高效完成运载火箭批产相关准备工作,以确保工程早日竣工,力争基地建成即投产。
B布局“深空”厚植创新动能
中科宇航为什么要将生产基地落地广州南沙?航空航天产业具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带动性强等特性,要发展这一产业,从科研基础、工业基础到区位优势、产业环境,缺一不可。
“首先我们还是支持科学院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布局。”郑军表示,中科宇航是中科院明珠科学园首批入驻项目之一,作为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在空天飞行科技领域的成果转化平台,将大力配合中科院的整体战略布局。他还透露,中科宇航同步计划未来将总部搬迁至广州南沙。
他同时还强调,中科宇航自2019年和南沙结缘,到2020年项目落地启动,深切感受到广州热情和南沙效率。这正是源自于南沙对以航空航天为代表的创新领域“新兴势力”的重视。
南沙正在以中科宇航项目为龙头,以高超声速风洞等大科学装置为支撑,全力打造空天产业园区,协同南沙科学城、中科院明珠科学园拓展在“深空”领域的布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要承载区。
在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项目建设动员大会上,南沙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谢明表示,航空航天产业是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增强产业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中科宇航项目的落户,为南沙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根据南沙近日印发的2021年区攻城拔寨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依然被放在了显要位置。
计划明确,南沙今年将加快中科院明珠科学园首批项目、冷泉生态系统、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科考设施等科技创新平台设施建设,建好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加快大湾区精准医学产业基地、中山大学国际药谷等重大平台建设,打造国际一流生命科学产业创新中心。
C筑牢航空航天“硬实力”
1月20日,天通一号03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为2021年中国航天发射带来“开门红”。有专家预测,未来5年全球将迎来卫星应用发展的集中爆发期,这将会是继20世纪载人登月高潮后的又一个“星际大航海”时代。
“广州发展航空航天的潜在优势很大!”最近三年,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何质彬对广州发展航空航天产业的基础做了初调研。在他看来,广州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在工业基础、制造业方面也有不断创新。“这些因素共同形成了推动航空航天发展的强大动力。”
参与了我国第一颗卫星研发的何质彬表示,大吨位的卫星本身对制造业的要求就非常高,搭建卫星的研发基地、制造基地、试验基地同样任务艰巨。“广州有装备制造业基础,作为实体经济的工业产业非常发达,有能力筑牢航空航天业的发展之基。”
商业航天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科技发展的主线之一,对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产业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出台,明确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商业航天。2015年因此被称作“中国商业航天元年”。
“在广州,民营航天科技建设的力量已经非常强大,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的科技创新发展氛围都非常火热。”何质彬说道。
在粤港澳大湾区,已经聚集了一批卫星的应用机构和企业,“深圳星”、“珠海一号”等卫星的背后,都有不少湾区企业和机构的身影。广州的突破口在哪?气象卫星地面站或将是“弯道超车”的一项“硬实力”。
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广东省气象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宇航学会、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以及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等单位的指导下,名为广州市南粤航空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下称“研究院”)的研究机构,目前正在联合双一流高校,致力于航空航天科技教育与应用创新研究。
之所以选择进驻广州,研究院理事长李珲婕说,这源于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为航空航天事业的开展,提供了先决条件。该站是我国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下属的四个气象卫星地面站之一。
李珲婕介绍,广州的气象卫星地面站能够辐射周边的下游产业,是全国气象系统首个以行业为品牌卫星气象科普基地。相比之下,其他地区的气象卫星地面站距离市区、产业较为偏远,它们主要以接收卫星信号为主。
“在全国‘唯四’的此类地面站中,广州又是唯一一个拥有航天成果产业转化基础的站点,具有齐全的周边基础设施配套。”李珲婕表示,中国的航空航天中距离人们生活最近的,就是气象卫星,而广州恰恰在这一领域走在全国前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务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栏目更新 |
栏目热门 |
商务财经网介绍|投资者关系 Investor Relations|联系我们|法律义务|意见反馈|版权声明
商务财经网Copyright©《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7060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