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9-19 17:04 来源:中国商业网
滴滴收购Uber中国后占据着近90%市场份额,众多人士认为成为移动出行领域“垄断者”的滴滴,将会呈现出赢者通吃的态势。但就滴滴、Uber中国“新婚”满月的各项数据显示,情况并非如此。
国内知名第三方数据机构易观最新发布的8月移动出行市场数据显示,月度活跃用户数方面,滴滴已经连续两个月下跌,连续5个月增长的Uber中国也出现首次下跌。
滴滴月活用户数连续两个月下跌,8月日活用户跌幅超31%
易观最新数据显示,滴滴月度活跃用户数继7月开始出现下跌后,8月再次下跌近6%,而且用户启动次数也出现下跌。
更让人惊讶的是,据易观数据显示,滴滴8月日均活跃用户数下跌幅度超31%,日均活跃用户直接由7月的935万人,下跌至8月的642万,日均活跃用户减少了近300万。
分析人士认为,滴滴继6月在全国大部分城市涨价30%以来,长期习惯低价补贴的用户群体出现对“不再补贴、涨价后的高价”不适应而逃离平台的问题,导致滴滴月活用户数的接连下滑,以及日均活跃用数出现大幅度的下跌。
滴滴在2013年持续至今的网约车大战中,一直采用的烧钱补贴策略,让其获得了较高的用户渗透率,最终稳占行业第一位置。滴滴一直的补贴,甚至是低于成本价的价格运营策略,已让自身用户习惯于享受常态化的低价出行服务,一旦涨价后,他们便会选择逃离。此前就有不少行业人士分析认为,滴滴用持续补贴吸纳的这些更追求低价的用户,是强行从公共交通中拉取过来的,这些用户群本就不该属于滴滴。
自今年6月底以来,全国多家主流媒体、地方媒体均高频次地报道过“滴滴涨价20%-30%“、“滴滴快车涨价,高过出租车”、“滴滴垄断,涨价收割用户”等主题的相关新闻。这样看来,滴滴可谓是自己打开了低价的潘多拉魔盒,最后自己却深受其害。
一位出行行业领域的资深分析师认为,虽然滴滴并购Uber中国后占据着较大市场份额,但共享出行行业并不存在赢者通吃的情况,更高性价比的服务还是核心要素。滴滴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将面临用户不断流失的窘境,而且滴滴依赖涨价的较为单一盈利模式也需要尽快突破。
被收购后,Uber中国或难逃炮灰命运
Uber中国被滴滴收购后,其自身整体业务的表现是否依旧良好也自然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而据易观最新数据显示,Uber中国与滴滴联姻后的一个月,也就是整个8月,其月活用户数减少了超74万,跌幅近5%。
有分析人士认为,或许是因为Uber中国补贴缩水部分司机开始逃离,导致Uber中国整体服务体验的下降,最终影响了用户。
司机是共享出行服务的底层基础,没有了司机共享出行也就不再成立。一直以来,Uber为了拉拢司机而一直采用较高补贴的政策。据彭博社近期的报道称,Uber上半年亏损超12亿美元,大部分或就是用于司机补贴。
在资本方面的压力下,结束烧钱大战的滴滴、Uber均对司机端停止了较高补贴,司机受低补贴影响纷纷选择逃离Uber中国平台。同时,Uber中国在全国多个城市也同步进行了涨价,导致用户也开始选择其他出行平台和交通工具,进一步导致司机接单成功率的下降。
Uber中国司机端补贴缩水后,就曾有多家媒体亲测报道称,多位Uber司机因不赚钱而出走至其他出行平台,相当一部分司机也因补贴缩水开始流露出转战其他平台的意愿。
虽然目前Uber中国原有城市运营团队仍被滴滴保留,但其内部军心已经涣散,未来自主品牌运营方面也将面临一定的挑战,服务质量是否能继续保持或提升也都是一个大大的问号。这种担心也直接体现在用户身上,腾讯科技旗下的企鹅智酷在对全国万名滴滴与Uber用户的调查中发现,有高达74.6%的用户担心两大巨头合并后,会导致出行服务质量下降和出行成本增加。
一位海外长期跟踪研究Uber的分析师表示,在被滴滴收购后,Uber中国显然会逐渐失去Uber独有的品牌特色,转而沦为滴滴的分发平台,或许会最终沦为炮灰,就像快的当年被滴滴收购后一样。
就在滴滴、Uber中国用户数双双下跌,外界开始反思烧钱模式之外怎样的新模式才是真正有利于整个行业健康发展的同时,让人惊讶的是:易到月活用户已惊人地保持了7个月的连续稳定增长,其8月的月度活跃用户数也是三家平台中唯一上涨的。
虽然易到市场份额距离滴滴还很远,但易到一直坚持以高端服务来维系高端会员群体的会员体系,在乐视资本和生态资源的支持下,其差异化优势正在被逐渐放大。易到坚持的高端服务、坚持生态全新玩法的差异化商业模式,无疑再一次告诉行业:坚持服务体验和创新才是正道。
如同关注滴滴将怎样解决用户不断流失的困境、Uber中国是否会沦为炮灰一样,持续增长的易到将在全新专车格局中成长为什么样的有力竞争者,也不得不让人开始愈发的好奇。
责编/小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务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栏目更新 |
栏目热门 |
商务财经网介绍|投资者关系 Investor Relations|联系我们|法律义务|意见反馈|版权声明
商务财经网Copyright©《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7060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