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1-09 09:26 来源:中国财经网
移动互联时代,面对客户的多元化、差异化金融服务需求,银行服务的竞争核心已经不再是单一产品创新,而是逐步转变为场景和体验,将互联网平等、公开、共享等创新思维模式融入传统金融形态,构建移动化、场景化的全新金融生态已成为各行共识。
安全与便捷共舞
开启移动金融生活
支付是资金流通的血脉。随着4G网络和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移动支付市场井喷式增长,第三方支付、银行、卡组织、零售商纷纷视移动支付产业为必争之地,激烈争夺未来移动金融话语权。
众多机构之中,民生银行的身影尤为积极和坚定。从2015年起,该行便相继推出指纹支付、云闪付、Apple Pay、Huawei Pay、小米支付、虹膜支付、可穿戴设备支付、二维码支付等移动支付产品,丰富多样的支付产品线给予用户充分选择空间,也有效勾连起消费场景与金融产品的应用。
在近场支付领域,民生银行在Apple Pay入华前9个多月就针对苹果手机用户推出了手机银行指纹支付服务,成为国内率先试水生物识别技术的商业银行。HCE“云闪付”、Apple Pay、三星付(Samsung Pay)、小米支付(MI Pay)、华为支付(Huawei Pay)等支付方式推出时,民生银行均作为第一批尝鲜者积极向客户推出,移动支付产品线不断扩展。
“虹膜支付”因其超前的生物识别技术及超强的稳定性,一度被成为移动支付黑科技。据了解,使用民生银行深圳分行推出的“虹膜支付”,只需在手机银行简单注册后,支付时输入交易密码,点击确认进入虹膜验证流程,双眼对准手机屏幕上的验证框进行虹膜信息采集对比,验证通过即可支付完成,用时不到1秒,快捷性不言而喻。此外,民生银行深圳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虹膜作为身份标识具有个人间差异显著、纹理终生不变、非接触图像采集方便卫生等先天优势,误识率仅为1/120万,拒识率0.1%-1%,均远低于指纹识别的1/10万和2.0%-3.0%,准确性、安全性更有保障。
随着二维码支付政策松绑,各商业银行纷纷推出配套产品,与银联一起加入扫码支付战局。打开民生银行手机银行客户端,点击右边栏的“民生付扫码”,即可选择收款或付款,进而进行个人之间或个人向商户之间的收款。而客户端右上角则设有“扫一扫”快捷入口,可以快速调出扫描界面完成收款。
此外,民生银行还与出门问问人工智能公司合作,即将推出可穿戴设备的移动支付新形式,“智能手表当卡刷”这一场景即将实现。届时,用户用更随身的可穿戴设备,即可进行便捷支付。
至此,民生银行构建起当前市场上较为全面的支付产品体系,使得客户随时随地支付成为可能。
金融与场景对接
推动便民、惠民服务升级
互联网+时代,金融服务的场景化已成为业内讨论的焦点。在众多银行看来,消费场景已成为客户访问的重要入口。消费场景启动后,客户后续的支付、理财、贷款等系列金融行为才能自然铺开。
2014年,民生银行在国内首家上线了直销银行,首创电子账户体系,不发放实体银行卡,不设置物理网点,重新拓展了银行的定义。继去年4月在国内首批开通支付缴费功能后,民生直销银行的服务功能一再拓展,先后引入40多个高频次、高黏性场景,载入“生活服务”独立频道,为客户提供包括水、电、煤、话费充值等生活缴费,以及火车票、机票、挂号、办理签证、名品购买等商户支付功能。富有场景化的综合金融生活平台由此产生。据悉,该行未来还将引入更多衣、食、住、行、医疗、教育、娱乐、综合等合作商户,打造更多生活场景,依托民生银行直销银行电子账户体系,让更多互联网用户享受到智能化的金融生活服务。
场景引入客户之外,民生直销银行还为用户提供理财类、存款类、信贷类等丰富的产品类别,一站式满足客户多种需求。不同于将线下的“金融超市”搬到线上,民生直销银行化繁为简,每种类别均主打“爆款产品”,如1000元起购、可质押的定活宝”产品,手续费1折起、全品种基金销售平台“基金通”,0.01克起投的黄金投资产品“民生金”等。让即便没有太多金融知识的用户也能对产品特性一目了然,快速作出决策。
针对近2500万的手机银行客户,民生银行亦不断推出创新服务。点击进入手机银行“生活圈”频道,最先看到的就是话费充值、民生缴费等常用生活服务,还有医院挂号、在线问诊、电影票、机票、火车票、景点门票、酒店预订、特惠酒店、公积金查询、油卡代充、滴滴出行、违章罚款代缴等服务琳琅满目。此外,民生手机银行还大力开发多种区域特色服务,以满足不同区域用户人性化、场景化、社交化的需求。如深圳地区便加载了沃尔玛联名卡的查询充值、深圳通充值等功能。
“未来的金融服务,将向不断融合、深化的方向发展。”民生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该行将持续着力构建新型的金融生态圈,借助互联网技术手段和先进理念,实现对市场、用户、产品、价值链的逐步重构,更好地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
责编/小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务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栏目更新 |
栏目热门 |
商务财经网介绍|投资者关系 Investor Relations|联系我们|法律义务|意见反馈|版权声明
商务财经网Copyright©《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7060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