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2-14 19:29 来源:北青网-北京青年报(北京)
佩拉宫酒店
唐山
1892年,佩拉宫酒店在伊斯坦布尔落成,三年后正式对外营业,它是奥斯曼帝国第一家豪华酒店,在后来几十年中,它也是帝国唯一的豪华酒店。
佩拉宫诞生时,奥斯曼帝国正在风雨飘摇中,被讥为“欧洲病夫”。在外部,俄罗斯步步进逼,在内部,各民族要求独立的呼声日益强烈。
为救亡图存,早在18世纪初,奥斯曼精英们便试图将帝国引上现代化之路,不仅从德、法大量购入先进武器,还派出许多青年军官、青年学生到西方留学。然而,这些努力并未从根本上扭转颓势。
器物变革之路走不通,只有乞灵于制度变革。1876年12月,奥斯曼帝国开始试行西式政体,可两年之后,又不得不宣布暂停。
佩拉宫的建立是一个标志,生动地描摹出奥斯曼帝国的两难心态——想跟上世界潮流,却在种种不适应的纠缠下,丧失了方向感。
佩拉宫是当时奥斯曼帝国除皇宫外唯一通电建筑物,还安装了帝国第一部电梯。酒店主要面向西欧游客,伊斯坦布尔是东方列车的终点站,经过近80小时颠簸,人们在佩拉宫将惊喜地看到:奥斯曼帝国如此开放,这里也能找到英法同样的生活方式。然而,佩拉宫距离当时奥斯曼帝国真实生活太遥远,门外与门内堪称两个世界,没人知道该怎样把这两个世界统一起来,只能寄望于通过佩拉宫过这个窗口,让更多帝国精英看到外面的世界,以汇聚进一步变革的动力。
可现实如此吊诡,在幻象刺激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土耳其”党人一度带来变革希望,可很快又成为保守者,最终误判形势,在“一战”中愚蠢地加入了同盟国阵营,因此葬送了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是一个靠军事征服建立起来的大帝国,由于统治缺乏合法性,只能靠授权与开明等权宜之计,将各方势力勉强黏合在一起,从而落入了“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
现代化是一次全方位的改造,需要凝聚共识、集中力量,方能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可一旦加压,便会动摇帝国脆弱的基础,导致离心效应,这是管理者无法承受的代价。在维持帝国旧荣光和通向现代化之间,可操作的空间太狭窄,可延宕的时间又太短暂。
佩拉宫是现代化的窗口,却坐落在金角湾边上,400多年前,奥斯曼帝国的奇兵正是从这里突破,彻底消灭了拜占庭帝国。这似乎隐喻着:佩拉宫再摩登,它也无法挣脱脚下的土地,它只能扛着历史的负担前行。
对于来到佩拉宫的游客来说,他们无暇思考奥斯曼帝国的困境,相反,他们更想来此寻找“东方风情”,以平息自己内心的冲突。
其实,当时的伊斯坦布尔有多少“东方风情”呢?据1922年统计,该城共有1413家餐馆,其中希腊人拥有1160家,穆斯林拥有97家,亚美尼亚人拥有57家,俄罗斯人拥有44家,这再好不过地体现出奥斯曼帝国多元文化并存的传统。可对西方人和俄罗斯人来说,这无足轻重,因为他们也正沉浸在现代化转型之痛中。
现代社会最大特征在于它的世俗性,相比于不可动摇的律条、神圣法则、道德坚持之类,现代社会更多依靠清晰的解决方案,这让一切神圣的东西变得平庸了,让一切神秘的事物变得透明了,可生活没有了神圣与神秘,其魅力何在?我们活着还有意义吗?
于是,东方从一个地理概念变成了一个文化概念,人们虚拟出一个“东方风情”,来满足心灵对神圣、神秘的渴望。游客们来到伊斯坦布尔,无非是进一步加深自己的偏见,可借口却是为自我和人类寻求解决方案。
沉迷在这个幻觉中的人可以开出一个漫长的名单: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伊丽莎白女皇二世、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希区柯克、格丽泰·嘉宝……他们都曾乘坐过佩拉宫豪华的电梯,英国作家丹尼尔·法森曾感叹道:“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电梯,精致的雕木花纹和光滑的铸铁花纹将其装点,它上升的时候就像一位优雅的女士在向您行礼,任何一位游客都会对它的工艺叹为观止!”
十月革命后,许多俄罗斯人来到伊斯坦布尔,包括托洛斯基,他一度住进佩拉宫,又因安全问题转到郊外居住,他思考并写作,度过人生中一段平稳的历程,虽然缺钱常常在困扰他。
经历无数风流人物,真正让佩拉宫名扬世界的却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她在这里完成了《东方快车谋杀案》初稿,书中写到丈夫和情人一起谋杀妻子,因为作家本人正遭遇丈夫出轨的尴尬。
在各自命运的指引下,人们来到佩拉宫,他们彼此误会,都希望从对方身上找到未来之路,都希望从此一劳永逸地挣脱现世的种种烦恼。这是一个漫长的相互塑造的过程,越前行,便越认不出自己,而越认不出自己,便越会盲目地走下去。乍一看,每次选择都是独特的、主动的,可一次次选择积累起来,其呈现出某种共性。
奥斯曼帝国最终崩解,原本相处融洽的多元文化随之消失,各民族纷纷建构起自己的历史,为了凸显自己的独特性,不惜妖魔化昔日邻居,从而为接下来的甄别、限制、驱逐、强制同化制造了借口。仇恨、流血与苦难,在奥斯曼帝国巨大的遗体上,人们试图重演西欧走向现代化的历程,但直到今天,依然拿不出一件完美的复制品。
曾经迷惘的依然迷惘,曾经追问的依然追问。只是一遍遍激情刷过,我们已不再像当初那样,坚信人间还有唯一的、永恒的解决方案。
光阴荏苒,佩拉宫已从当年的开放的象征变成了历史的见证,它的空间已显逼仄,它的电梯已不再时髦,它的装潢已经落伍,人们来到这里,不再是为了看未来,而是为了看看过去。
读完《佩拉宫的午夜》,多少有些让人满头雾水,因为作者只在讲述,并无结论,一个个大人物闪过,却并未以此为圆心,他们只是佩拉宫的过客,正如佩拉宫也是光阴的过客一般。曾经挣扎,终于平静,可多少舞台上的人能明了这个简单道理呢?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也许,这才是古今之变的真实况味,对于沉浸于“历史目的”中的人们来说,本书可称是一记棒喝。
(原标题:一座酒店与一个国家的古今之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务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栏目更新 |
栏目热门 |
商务财经网介绍|投资者关系 Investor Relations|联系我们|法律义务|意见反馈|版权声明
商务财经网Copyright©《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7060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