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3-29 20:5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3月25日电 (记者 石岩)年初以来,中国企业在海外一系列“大手笔”的收购案,吸引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英国《金融时报》日前援引研究机构数据显示,自1月份以来,中国的海外收购累计达1020亿美元。
“不了解这一数据的具体构成是什么,但它很有可能包含了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一案。”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室主任张建平如是说。该案涉及收购金额达430亿美元,张建平指出,类似大的并购项目的出现,会对个别时间段内整体并购表现有较大提振。
这一分析得到了官方印证,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指出,鉴于一些大项目的存在,不能以个别月份的投资增速概述整体。
然而,直观看来,中企海外并购的表现确实抢眼。除了中国化工之外,海尔、万达、美的、安邦等中企均有跨国并购之举,并购对象包括日企白色家电业务、美国大型酒店、欧洲音响企业等。
“这是中企加速国际化进程的必然,而这也是与中国经济体量相关的。”张建平分析。他指出,在经历了国内的高速发展后,很多中国企业向大型跨国公司迈进,在这一过程中,并购型投资是很好的方式。
而在对外经贸大学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看来,国内环境的变化,也是导致中企加快布局海外的一个重要因素。他对中新社记者指出,近年来,包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制约了中国企业的盈利。与此同时,一系列旨在优化国内投资环境的工作仍有待推进,也是不容讳言的因素。
事实上,中国政府在不断优化国内投资环境的同时,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代表的相关改革也在推进。张建平指出,得益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系列涉及海外并购的行政程序得以简化,企业自主决策能力上升,构成了近年来企业加快海外投资步伐的一个重要因素。
国际层面而言,张建平指出,经历了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打击,美欧资产议价能力有限,资产价格得以回归合理水平,这构成了中国对美欧发达国家并购“有利时机”的到来。
中国进出口银行原董事长李若谷抱持类似观点,他并指出,当下,石油、矿产等很多作为原材料的价格低迷,亦对并购是一大利好。
“这是个机会,能买的当然要买。”屠新泉还特别提到,在中国企业向全球产业链高端跃升的过程中,通过并购获得核心技术的必要性有所提升。
中企海外并购的热潮也引发了一些担忧,一些舆论甚至将之与上世纪80年代日企大举海外并购相类比,在那轮并购潮中,很多企业以失败告终,不得不变卖海外资产,教训惨痛。
“很难一概而论。”对于上述类比,张建平说。他指出,作为上次日企并购潮的背景,“广场协议”的达成,使日元短期内大幅升值,从而助推日企“一窝蜂”赴海外并购,其中不乏盲目决策案例。而今,人民币持续升值已有十几年,而中企“走出去”也有十几年,在这一渐进过程中,很多企业也“交了学费”,这些因素,都使得中企海外布局更为稳健而非盲目。与此同时,日本的“前车之鉴”,也为很多中企所吸取,加之后者的后发优势,使大范围失败的悲剧概率降低。
在屠新泉看来,尽管如此,中企海外布局仍需保持合理的节奏,“不要太猛”。同时,在制度设计层面,要在“走出去”企业,尤其是国企海外资产管理等方面有所跟进,防患于未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务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栏目更新 |
栏目热门 |
商务财经网介绍|投资者关系 Investor Relations|联系我们|法律义务|意见反馈|版权声明
商务财经网Copyright©《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7060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