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1-19 13:30 来源:视界
董其昌(1555-1636),《明史》本传称其:“天才俊逸, 少负重名。性和易,通禅理,萧闲吐纳,终日无俗语,人拟之米芾、赵孟頫云。”尽管在历史传闻中的董其昌有太多“恶霸”的故事,并最终演化为“民抄董宦”事件,但单就书画论董其昌依旧是明代后期的艺坛领袖,也是启迪后世无数书画家的一代宗师,他的书画作品与理论都深具启发与创造性,以“妙在能合,神在能离”为追求境界。
2016年1月9日起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妙合神离——董其昌书画特展”,此次展览从台北故宫院藏超过300件的董其昌相关作品中,挑选代表性的63件书画作品与重要鉴藏品展出。以数量丰富的纪年展件为主轴,以呈现董其昌艺术发展的脉络,使观者能对其生平与艺术成就有更深入的了解。这也是继台北故宫推出“明四家”特展后,又一位明代书画大家特展。
展览海报
董其昌在广泛追索古代名家画作的过程中,提出唐代以来绘画“南北宗”的发展史观,并超越传统的临仿格局,前所未有地提升对笔墨抽象美感与图像动势的关注,除成就个人独特画风外,也体现对画道的终极追求,“集大成”的主张及风格则引领其后文人画风的转变。书法方面提倡汲古创新的临摹观,偏好典雅秀逸的传统书风。身为晚明书坛的盟主,董其昌也深受清初帝王的喜爱。
董其昌书法辋川诗(局部)
同时,董其昌也精于书画鉴赏,收藏经眼过众多古代书画精品,衍生出独树一帜的书论与画论,与自己的创作理念与实践不断印证,所提出的许多观点至今仍对书画创作与艺术史研究影响深远。此次展览也展出了董其昌最重要的收藏《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前隔水上留有他对此卷的咏叹:“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
此次展览中的限展作品
董其昌的书画创作
董其昌自言17岁学书,22岁学画。其书初学颜真卿(709-785)《多宝塔碑》,后遍临魏、晋、唐、宋诸名家,融合为秀逸遒劲的精致典雅书风,兼擅行书、草书与楷书,为晚明传统帖学书风的集大成与开宗立派者。其画着重师法自然,希望藉由笔端展演天地生意,并以追溯文人画源头为目标,尝试重现唐、五代、宋、元各名家的风格气韵,以创造性的临仿向传统致敬,并进行对话。
明董其昌辋川诗书法
公元1600年暮春,董其昌到宜兴(荆溪)拜访同年进士吴正志(1562-?),并为他书写王维(701-761)《辋川诗》。吴氏为宜兴收藏家,两人交往相当密切频繁。
董其昌收藏过的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后来也转入吴正志手中,1650年(庚寅年,黄公望完成富春山居图为至正十年,即1350年,亦为庚寅年)其子吴洪裕临终前试图烧掉此画,所幸抢救出来。也因为这次“劫难“,现存的《富春山居图》分为两卷,一卷被命名为“无用师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另外一卷名为“剩山图”现为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此两卷曾在2011年台北故宫举办的“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中共同展出,此为后话。
此册用笔含蓄而凝敛,线条圆厚润泽,却又不失清劲与力度,丰富多变的墨色,反映出运笔的动作与书写节奏,稍微敧侧的结字,让作品显得更加生动活泼。
明董其昌葑泾访古图
万历三十年(1602)正月,董其昌与同年顾家明一同归自檇李(嘉兴),遇雨宿于葑泾,检赏古人名迹之余,兴起绘成此图。
明董其昌葑泾访古图(局部),左三为陈继儒的跋
从挚友陈继儒(1558—1639)的跋语得知,董其昌此作融会并再现了他对王维、董源风格的理解。将源自董源(北苑)的披麻皴作疏密安排、浓淡点画的层层堆叠,令画中山石呈现出莹润的质感。前后景环水坡石间,则安置静谧的茅屋与小亭,俨然有王维(右丞)《辋川图》之意趣。
明董其昌夏木垂阴图
此作是董其昌难得的巨幅作品。画面下半主要由枝伸叶展的耸立双树撑起,与陡然升起又朝画外扭动的中景巨岩,及远景层叠山头,彼此连贯呼应,俨然有擎天之势。另透过山岭坡陀边界、树列、云带、林木枝干的布列,将全图物象交叉成斜向的块状嵌合,形成视觉上紧凑丰盛的合奏。根据题跋,董其昌曾于北京观览吴廷所藏的董源《夏木垂阴》图,从中参悟黄公望山水实脱胎自此。此作力追董源、黄公望两大家,欲与之颉抗的意味鲜明。
董其昌的书画收藏
董其昌精于书画鉴藏。十六世纪的70年代后半叶,他开始参与书画鉴赏活动,90年代起着手收藏历代书画名迹。终其一生,董其昌寓目、赏鉴、收藏的书画、法帖多达数百幅,这些作品都是他研习书画、增加学养、丰富胸中丘壑、建构书画理论的重要基础。他在书迹、画作上的题跋,或辨识真赝,或品评作品优劣,或叙述源流特色、记载流传经过等,不但为这些作品增色,是研究董其昌书学画论观点重要的参考资料,更提供了他艺术交往和书画收藏的丰富讯息。
宋米芾蜀素帖(局部)卷
米芾(1052-1108),字元章,湖北襄阳人,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北宋四大书家。此卷为米芾应林希(活动于1068-1100)之请,于珍贵的蜀素上书诗八首。虽写于乌丝织成的界栏中,但行笔飞扬恣肆、神采生动,丝毫不为格式所拘。董其昌盛赞此卷为“如狮之捉象,以全力赴之”。
董其昌在翰林院任职时,先得《蜀素帖》的摹本,万历甲辰年(1604)用所藏的数件名迹和徽州古董商吴廷换得此卷,乙卯(1615)左右此作则转入好友陈巘之手。七十九岁董氏在京再见此卷时,心中则充满无限的感慨。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卷
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大痴。江苏常熟人。善书能诗,又擅画山水,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此卷描绘富春江一带的山川风物,景象或幽远深邃,或清朗开阔。全卷用笔或平缓沉静,或洒脱纵逸,是黄公望晚年的精心杰作。
在黄公望的画作中,董其昌对此卷的评价最高。万历丙申(1596)在友人华中翰的资助下,董氏如愿已偿地购得此卷后,便是一直为他所珍藏,并多次摹写。直到晚年,因家道中落,董其昌不得已才将此卷质押给他同年好友吴正志。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卷黄公望自题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卷董其昌跋
细细阅读两人在“富春山居图”上的题跋,不难发现黄公望云游山水的道家精神并已料到此卷在历史中将被“巧取豪夺”的命运;与之相较,董其昌的题跋则透出其禅宗思想和“南北宗”论的看法,在董其昌将以王维(摩诘)开山、“一超直入如来池”成为“南宗”,将李思训为鼻祖的山水绘画方式称为“北宗”,提高“南宗”在绘画史上的地位,认为董源、米芾、倪瓒等的作品,平淡幽真、天机发露,可谓“逸品”。然而,其“南北宗”论更是在告诉今日的画者:“迹者神妙于法之中。法者流通于迹之外”(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传统绝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美的历程。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妙合神离——董其昌书画特展展览地点:台北故宫博物院
展览时间:2016年1月9日——2016年3月29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务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栏目更新 |
栏目热门 |
商务财经网介绍|投资者关系 Investor Relations|联系我们|法律义务|意见反馈|版权声明
商务财经网Copyright©《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7060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