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3-16 20:33 来源:新浪收藏
我们谈起书法,自然就说到了王羲之,说起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也许你还能说出他几个有关故事和他的《兰亭序》来。这也算是在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吧。
唐 冯承素 行书摹兰亭序帖卷 纸本水墨 24.5x69.9cm
千年书法《兰亭序》,拥有庞大的粉丝团,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一不为她精湛的品质所折服。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在浙江绍兴即山阴兰亭,以作诗文取乐,王羲之为其诗集题写序文手稿。序文中记录了兰亭周围的流觞曲水、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等自然景色和在聚会中喜悦的心情,生死有命,事事无常,人生短暂,岁月无情。 这篇法帖共28行,324个字,章法、行文、法度、结构几近完美。别说王羲之本人认为是自己的得意之作了,就连我们后人也在评说:右军书法,自然、雄秀、大气,浑然天成,是古今书法者为师法帖。在我们的眼里,它即是一篇好文章,又是一篇好书法。因此,历代书家首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现存世的《兰亭序》为唐摹“神龙本”,这卷《兰亭序》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为唐太宗时冯承素所摹。此本摹写精细,笔法、行款、神韵、墨色、结构、章法均得以体现,也表现出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王羲之最大的成就,是在古法的基础上,变汉魏质朴为精致笔法,书体姿态美仑美奂,把汉字从实用书写引导到具有艺术、技法、情趣的境界,让书者在书写的过程中发现了汉字线条的美。之后历代书家几乎都临过《兰亭序》,因而王羲之在中国有“书圣”的美誉。
我临《兰亭序》已超过千遍,在临的过程中不断地了解她、认识她,脑海中出现了两个《兰亭序》,一个是文学兰亭序,一个是书法兰亭序,这两个兰亭序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思考。 在文学《兰亭序》中,抒发了两种情感,前段是欢,后段是悲,这是我们人类两种最基本的思想情感。但我们的悲欢和王羲之的悲欢在质量上是不一样的。
先来说说欢情吧。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有清流急湍,动静结合。描写自然景色,有晴朗的天空和轻扬的春风,文章自然的将视野推向了辽阔的宇宙万物。“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这里抒发了人生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豁达悠然的一种心境。王羲之的快乐乍一看是大众化的快乐,但是仔细阅读发现,王羲之所快乐的并不是简单意义物质上的快乐。兰亭集会似乎没有举行盛大的仪式和宴会,“无丝竹管弦之盛”,他的快乐纯粹是精神意义的快乐,是一种什么都放下的快乐,是人生哲学的快乐。
永和九年,王羲之50岁,退出仕途的他此时豁然地领悟到了什么?哦,原来是“活着,就要敞开”的现代哲学方式,有点像当今电视剧里所说的:“有意义的事儿,就是要好好活着。好好活着,就是在做有意义的事儿。”文章里的信息表明:圣人的思想,我们凡夫俗子哪里能有啊。
后段的悲,是源于王羲之对当时社会环境和对人生的感悟即兴感慨,“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也就是说,鲜花萌芽时的冲动和绽放时的灿烂,背后事实就是凋谢和衰败,再快乐的人生最终也要随风而去。所以说,人在有生之年要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不能荒废年华。就算花瓣有朝一日掉下来,我们也要用最优美的姿态飘在地上。
王羲之在文中也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希望由此警示人们,以及今后能看到此文的后人,不要让自己唯一的一次生命就这样付之东流。人活着就是这唯一的一次,默默无闻的离去,岂不是浪费了上天赐予的生命机会,或许我们惊天动地,或许我们平庸一生,只要对自己大声的喊一句,“我努力过了”这也就自已对得起自己了。
再说书法,兰亭序用笔细腻,结构俊美,笔势流畅自然。采取了行笔连绵的办法,据有舞姿跳动的感觉,技法中常用翻笔。所谓翻笔,简单地说,就是在写完一划的同时,稍作停顿,由左往右或是由上往下翻笔,顺势行笔,比较自由的连接方法,这样就增加了字体的动态感。如:至、毕、清、流、殇、情、咸等字,都呈现出俯仰呼应的气势。
在疏密变化上,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如:流、类、林、怀、稽、听、齐、喻、引、以、足、会等字。有时很紧凑,有时密集,自由灵动,有随心所欲的感觉。由于他们点划之间气势连贯,使其结构显得均衡得体,悠闲自若。行笔自由开合,变化较多,产生了大量千姿百态的独特结构,例如:文、带、领、左、水、不、人等等。时放时收,虚实交错,妙趣横生,它除了向人们展示王羲之老道的笔墨功力外,更向人们表达了一种,笔到意随,笔为心用,笔断意连的境界。
《兰亭序》给我们带来的是书法的技巧、意境、指南针,只要多练习多读贴,也就是多看多写才能心领神会,入贴出贴就能自然形成,不能一味地照搬模仿,死搬硬套式的方法只能让自己走进死胡同。启功先生说过:“写字没有什么秘诀,眼手相应,日久熟练,并无神秘可言。”先生举了一个例子:一个文盲,签字时他只能画个“十字”。三个文盲同时各画一个“十字”一定是既有相同,也有不一样的地方。他们三个都能写出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十字”,是因为有一个标准的“十字”在大家心中,大家都照着这个标准写,这就是“入贴”。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相互不一样,有个性风格,所以“出贴”也是自然的了。这时我想起了郭绍虞论书诗一首诗:“书学小道本寻常,稍涉玄微转渺茫。悟到我行我法处,随心弄笔又何妨。” (文/范德俊)
作者简介:
范德俊,现任河北省邢台市文化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邢台市开明书画院副院长、河北省邢台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清雨书画院院长。自幼研习书法艺术,拜当地书法名家白湘廉、李克贵为师,初从颜真卿、柳公权入手,继而广泛观摩、研习历代名家法帖,主攻二王书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务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栏目更新 |
栏目热门 |
商务财经网介绍|投资者关系 Investor Relations|联系我们|法律义务|意见反馈|版权声明
商务财经网Copyright©《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7060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