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1-11 17:01 来源:收藏快报
青州市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清代书法家梁同书的书法作品——《节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见图),纸本,装裱形制为立轴,高180.9厘米,宽83.9厘米,字体为行草书。作品正文节录的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中的一段文字。文字内容如下:
诗者,其文章之蕴邪?义得而言远(原文为“丧”),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千里之缪(通“谬”),不容秋毫。非有灼(原文为“的”)然之姿,可使户晓。必俟知者,然后鼓行于时。自建安距永明以还,词人比肩,唱和相发。有以“朔风”、“零雨”高视天下,“蝉噪”、“鸟鸣”蔚在史策。国朝因之,粲然复兴。由篇章以跻贵仕者,相踵而起。
《董氏武陵集记》是唐朝著名文学家刘禹锡的一篇著名文论著作,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诗文俱佳,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还是一位重要的哲学家,著有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可以说,正是在文学和哲学上的深厚造诣,刘禹锡才能写出《董氏武陵集记》这样的经典文论著作。在这篇著作中,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这一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重要概念,为中国古典美学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后来的文艺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件书法立轴的落款为“节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 清己亥新秋 山舟梁同书”,落款下钤印章两方,印章不清。从落款看,此件作品书于己亥年,考梁同书生卒年,可知书于1779年,时年作者五十七岁,正值中年晚期,个人书法风格基本形成。
此件书法作品,用笔娴静流畅、平和自然,结字错落灵动,章法平稳,行距疏朗,充满温文尔雅的书卷气息,有赵孟頫、董其昌书法遗风。作品中每个字大小虚实相映成趣,提按顿挫交代清晰,笔画圆润温雅,笔势连绵飞动,面貌清腴,味厚神藏,功力与性情和谐统一于作品中。整体观之,作品略显拘谨,稍欠从容,却也别具一番韵味,习书者欲达此亦需深厚的功力。此作虽尚未达到梁同书晚年“人书俱老”的境界,但也能基本反映出他的书法水平。
梁同书(1723—1815),浙江省钱塘(今杭州)人,字元颖,号山舟,晚号不翁、石翁,九十岁以后自号新吾长翁,清中期著名书法家,系乾隆朝东阁大学士梁诗正之子。其自幼聪颖过人,品行端方,性情稳重。梁同书于乾隆十二年(1747)中举人,乾隆十七年(1752)特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后任顺天乡试同考官、会试同考官、翰林院侍讲、日讲起居注官,赐加侍讲学士衔。
作为大学士梁诗正之子,梁同书可以说是个名副其实的“官二代”。作为一名“高干子弟”,梁同书却没有仰仗父亲的权势养尊处优,而是在书法上做出了卓越的成就。他家学渊源深厚,自幼临习书法,在12岁时即能书写擘窠大字。由于清初崇尚赵孟頫、董其昌书风,梁同书的书法也是从赵、董起步的。后来学习颜真卿、柳公权,中年以后取法苏轼、米芾,晚年融会贯通,渐臻化境。其书法娴熟自然,一派天机,尤其擅长行草和小楷,行草俊迈洒脱,小楷娟秀飘逸,皆名冠一时,求书者亦众。由于父亲身居高位,梁同书年轻时候的书法即已名扬海内。又因长寿的关系,他得以享书名60余年,传世书迹甚富。梁同书直到晚年犹能写蝇头小楷,笔致沉厚精到,绝无老态。九十余岁时,尚为人书写碑文墓志,终日无倦容。去世之前数日,梁同书亲手写下了讣告,字迹依然苍劲如昔。
由于在书法上的杰出成就,梁同书与安徽亳县(今亳州)梁巘、浙江会稽(今绍兴)梁国治并称“三梁”,与翁方纲、刘墉、王文治并称为清中期帖学“四大家”。其声名甚至远播至日本、朝鲜和琉球,三国之人皆以得其片纸为快,日本国王还曾专门派人求书。虽然求书者甚众,梁同书却从不委托他人为自己代笔,耿爽性格为后世垂范。
梁同书博学多才,其诗文雅正清峭,惜为书名所掩,著有《频罗庵遗集》、《频罗庵论书》、《直语补证》、《频罗庵书画跋》、《日贯斋涂说》、《笔史》、《梁山舟楹帖》等。此外,他还善于碑帖鉴定,历代各家手迹过眼辄判其真伪。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务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栏目更新 |
栏目热门 |
商务财经网介绍|投资者关系 Investor Relations|联系我们|法律义务|意见反馈|版权声明
商务财经网Copyright©《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7060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