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密码注册 登录

投稿请发至邮箱:news@swcjw.com.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名家专栏 > 书画

从集邮到青铜器 用30多年品味收藏三层境界

时间:2017-02-03 19:16    来源:齐鲁晚报  

  

      张颂斌,退休前就职于山东省化工研究院,1983年开始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收藏与学习,后转入商周青铜器专业研究和中国古代青铜器鉴定。2003年为《收藏天下》频道录制十六集“立辨真伪”青铜器鉴定节目;2008年担任中央电视台“寻宝走进济南”青铜器鉴定专家;2009年为《收藏天下》录制“大器青铜”讲座节目;2009年起在齐鲁晚报开设的“青铜时代”专栏,连载文稿21篇;2013年10月参加了央视十套“神秘度量衡”专题的录制。

  当下,青铜器收藏对于许多藏家来说似乎还处于“遥不可及”的状态。事实上,2014年秋拍时,内地已经有了“青铜器上拍”的先例。在2016年秋拍中,青铜器更是风生水起,为藏家们所瞩目。有人甚至称艺术品拍卖市场进入“青铜时代”。不过对该门类的收藏,很多人并不知该如何下手。近日,著名青铜器鉴定专家张颂斌谈了他30多年的收藏鉴定之路,以期给收藏爱好者提个醒。

  本报记者 张向阳

  从集邮玩到青铜器

  刚开始玩收藏时,张颂斌根本没想到自己能跟青铜器结缘。这还得从上世纪60年代说起,那时张颂斌喜欢集邮,经常与几个同学交流邮票收藏。1983年初,一位一起搞集邮的同学找到他说:“颂斌,帮我收古铜钱吧!古铜钱比邮票有意思,历史年代也长。”于是,张颂斌开始帮同学收集古钱,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

  收古钱要涉及历史和年号,于是张颂斌开始找资料、翻书学习。资料少,就借各类“钱谱”回家摘抄,对照钱谱整理古钱,忙得不亦乐乎。在收藏古钱过程中,他陆续发现了少量铜镜、铜兵器等品种,对铜器产生了兴趣。再后来,张颂斌发现青铜器是一个庞大的系列,还有车马器、乐器,尤其是更大气的东西——青铜礼器。

  青铜器的收藏鉴定需要系统的知识和多年的实战经验,首先就要认识名称、用途,熟悉各个时代的历史背景,熟知各个时代青铜器的造型、纹饰、铸造特征。见多了,就能发现各时代铭文的规律和特点,弄清不同时期的语法结构,也对各个时代青铜器铸造工艺变化、材料特点、造型、用途以及搭配的纹饰特征有了充分深入的了解。回顾多年的收藏之路,张颂斌颇为感慨:“自己大学学的专业是机械设计,工作中搞压力容器设计,是个地道的‘工科男’,对文科本不感兴趣,但有了收藏爱好后,他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史知识且收获颇丰,这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吸引力,也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魅力。”

  从读“天书”到给书纠错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把做学问分成三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张颂斌认为,收藏也是如此。“当时在资料上看到铭文,一个字都不认识,像读天书一样!”刚开始面对古老铭文时的望洋兴叹,不知从何下手,可谓“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可一想到这是祖先留下的丰厚文化财富,古老铭文的神秘感就成了一种动力,一直催着他跑文化市场,与藏友交流,找资料读书,去博物馆。慢慢地,书上讲不到的内容自己也能搞清楚了,书上讲错了的地方他能发现并改正过来。张颂斌说,这个不停学习和研究的阶段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经过30多年的学习实践和研究,张颂斌为青铜器鉴定找到了大量的学术和理论依据,“这就算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吧!”

  张颂斌将掌握的经验和知识回馈社会,是从2001年开始的。作为鉴定专家,他为山东卫视和全国数字频道《收藏天下》录制了多档系列科教类和辨真识伪节目,并在央视《寻宝》《探索发现》等节目中担任青铜器鉴定专家,还被国内多家高校聘为客座教授。

  “打眼”不丢人

  青铜器的历史跨度从夏末商代一直到明清,有三千多年,几乎贯穿整个中国历史。普通藏家该如何入手呢?张颂斌建议,初涉足应该从小项入手。“铜器门类繁多,有古钱、兵器、铜镜、度量衡、佛像、香炉、生活用具等。钱币、铜镜、兵器等存世量大,价格不太高,适合作为入门的品种。”

  张颂斌称,初学的收藏者可以先培养兴趣和感觉,并学会对锈迹等方面进行辨伪。“比如真锈,锈迹坚实,层次丰富。假锈松软,层次单一。这些区别就是在学习对照中得到的;再就是‘皮子’,古人在铸造铜器时为了让范和模分离,要添加助剂。虽然历经数千年,‘皮子’变成了黑色、绿色、红斑、浅黄色,但光泽仍在,用手触摸仍有润滑之感。对照仿品尤其是水平不太高的仿品,就能看出明显的差距。要学会用放大镜、用心观察,发现差别。”

  “千万不要一开始就奢求收到大器,现在不可能有这种机会。”张颂斌提醒,收藏获得的不仅是财富,更重要的是文化知识,收藏一定戒贪,一贪很容易上当。

  张颂斌还给收藏者列举了青铜器的作伪历史:“从文献上看,青铜器的仿制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当时鲁国珍藏着一只名为‘谗’的鼎,有次齐国发兵讨伐鲁国,索取谗鼎,鲁君派人送去仿制的赝鼎;宋代崇古复古导致青铜器的仿古热;清代和民国时期官方与民间都仿制成风;而当代仿品运用了新技术,真伪难辨几可乱真。”张颂斌说:“现在市场上赝品多于真品,‘打眼’不丢人,吃一堑长一智,在‘打眼’中才能练出真眼力。鉴定是个反复鉴别的理性过程,不能脑子发热冲动。”

  看赝品攒经验

  在鉴定中,不仅要看真品,还要看赝品,了解造假的新技术。“山东博物馆库房里保存的清末‘潍县造’仿西周青铜器,是早年被工作人员发现并挑了出来。这些东西也有价值,代表了当时的造假水平,可以让我们知道清末民国时期是如何仿制青铜器的。”张颂斌认为,只有深入了解作假方法才能进行鉴别,这需要耐心,不是看上几本书、听上几节讲座就行的。“只有接触实物,进行实战,善于比较和思考,才能发现其中的问题。”

  “随着造假技术的提高,清代和民国那些大收藏家概括出的一些经验,不能完全适用于现代了,我们不但要向专家学习,向实践学习,还要向仿制(造假)者学习了。”张颂斌称,如今的造假技术甚至形成了产业链,造假者们也在不断研究新的造假方式,他们想方设法应对高科技的科学鉴定,造假水平往往领先鉴定水平。“比如,用电解方法做出的仿品,让很多人不能理解,铜质都是老的为啥会是假的?再比如,以前作伪者是用錾子、小锤把铭文刻在青铜器内的,现在作伪者使用高速钻头,就像铣刀一样,轻轻松松就能刻出铭文,当然只要细心就能够看出作伪痕迹。”

  现在有些藏友比较信赖仪器检测,但张颂斌提醒,目前利用科学仪器鉴定藏品,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手段,还需要专家们的综合判断。“譬如有些造假者往往把一些盗墓者从古墓中带出的有机物残片与新做的青铜器进行黏合,如果进行碳14检测,结果可能会使假货蒙混过关。”张颂斌表示,碳14测年法只适合于考古发掘中挖掘出来的东西,但对来源复杂的藏品鉴定可能就不适合了。

█请返回商务财经网新闻首页>>>>>

标签:收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务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商务财经网介绍|投资者关系 Investor Relations|联系我们|法律义务|意见反馈|版权声明

商务财经网Copyright©《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7060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