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3-12 22:05 来源:新浪财经
圆桌论坛一产业金融:2017年银行与私募基金合作模式创新探讨
3月12日消息,由资管网主办,联合多家证券银行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私募机构、研究机构、实业企业等,举行 的“第四届(2017)中国资管精英大会在深圳召开,新浪财经作为独家网络财经媒体直播本次会议。大会最后进行的是圆桌论坛环节,一共三场论坛,论坛一的主题是,“产业金融:2017年银行与私募基金合作模式创新探讨”。
主持人:孟一 CCTV证券资讯频道金融研究院院长
圆桌嘉宾:
施振星 上海元葵资产管理中心董事长
刘辉 华润深国投信托有限公司证券投资总部总经理、投资总监
何良 新富财富总经理
牛中强 招商证券托管部市场业务负责人
王兵 固利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
以下是圆桌论坛的讲演实录:
主持人:我们这几位嘉宾都是比较资深的私募市场参与者,还有直接是私募机构的负责人。
刚才提到这几位嘉宾有信托方面,本身就是做二级市场的,可能考察的私募团队比较多,还有是专门做FOF比如说亿信伟业李总这边,还有本身是券商托管这边的比如说刘总,还有私募机构的负责人,首先我想问一下,私募基金规模化与持续稳定发展之路,很多人认为这样一个规模和收益是互为敌人的,私募规模一旦做大,收益率可能会出现一定的下调,我们在市场验证当中也感觉到这个规律,首先问一下施总,施总您觉得这样一个规律,或者这样一个矛盾怎么进行避免?
施振星:我觉得资产管理行业规模是收益的敌人,或者是负面因素,我觉得这个原则是可以认可的,但是是否判定我们中国现在的资管市场处于有规模压力的时候,第一需要对总体情况判别,第二需要对每一家公司,或者每一个策略存在的样进行判别。总体上我个人觉得他会是一个考验的因素,目前应该还不是一个决定性的负面影响。因为资产管理本身在国内发展历程还处于刚刚开展阶段,给这样的业务,以及管理的方式,一些非常有生命力的私募公司相信可以创造更好的收益。
主持人:施总,您觉得前几年的时候,我们做私募,相对来讲比较容易,那个时候甚至比如说阿尔法,或者量化对冲,这边买现货那边抛期货,生水比较明显,做阿尔法收益率比较高,但是这几年这样的收益率比较下降。最近几年做阿尔法或者量化对冲的收益率是负的,如果用结构型的资金收益出现明显下滑,甚至出现亏损。您觉得现在客户应该用什么心态,看待前几年私募收益率?您觉得下滑处于正常状态,是回归平均水平,您认为下滑只是短暂的一个逆境,以及如何快速上扬?
施振星:这个问题允许我小小的置疑一下主持人,我不清楚收益类下滑从哪儿体现出来的?因为我本人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信息,我觉得如果有下滑,可能是一些类型,可能正在面临这个问题,但是我觉得有很多策略的收益反而上升,比如说王兵先生的收益率,我没有看到下滑。所以可能出现的策略,或者是周期性的阶段。
说到投资者对收益率的看法,我认为这的确需要调正的地方,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感受到投资者对收益的要求有基准,这个基准往往跟他创业时间内财富累计进行对比的,而没有把它放到像公募基金列举的上证指数,或者说现在正在逐步下滑的实际企业的收益情况,我认为他们应该更多了解像民生银行刘猛总刚才提到的数据,整体资产收益类的标准在哪儿?我认为私募作为一个整体,如果能超越基本收益率,我认为是非常有价值的群体。所以我很同意刘猛总的观点,私募基金未来一定是价格创造者的未来,所以希望投资者和资产管理人之间能够达成一些共识,让这个行业更加繁荣。
主持人:因为这个收益率指得行业平均收益率,个别人长期跑赢行业平均收益率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但是拿阿尔法或者股票多投,包括量化对冲,可能收益率确实出现了整体方面的下滑。施总再问您最后一个问题,刚才刘猛总也介绍了,他说民生银行这样一种私募评价体系,对您而言,您觉得银行、信托、券商包括第三方的财富管理机构,作为私募基金主要来源?募集资金的主要来源?这些机构和私募合作的主流模式都有哪些?您有没有一种感觉,他们比较看中什么?他们倾向于跟什么类型私募合作?
施振星:我们跟这些大的银行,或者是其他监管机构的合作,只是刚刚开始,所以这方面的经验也非常初步和局部。但是我觉得刚才刘猛总所表达的含义,基本上你要追求一个总的收益,他的基准率应该放到相应的大类资产的平均收益类作为一个衡量的基准。
第二个你需要付出的风险,大概是多少?所以根据我们自己的理解,这些机构所能够看到比较欢迎的收益率,应该是在2—15%的区间,能够满足这些金融机构期望的收益率。
对于那些个人投资者,可能在风险收益上面,可能会表现的更好一些。我认为这样的收益的模型,也正是对私募基金类最大的考验。因为私募基金原来习惯于把收益最大化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风险只是作为一个防范的措施,但是现在必须考虑到如何把风险金作为自己的最核心的资源,在这个资源的约束下去取得收益?我觉得这是私募基金进入规模化发展,以及走上规范之路必备的门槛。
主持人:刚才施总从规范包括风控角度谈到自己私募基金,在未来的发展方向。接下来我想问一下李总,你们现在怎么衡量私募是好还是不是特别好?跟民生银行提到的体系,有什么样的区别?
李松林:亿信伟业作为一家FOF机构,首先在私募机构的筛选上,我们不是追求他的规模多大。我们追求一些成长期的私募机构。在整个筛选体系当中,我们追求一套科学化的方式。首先从产品策略的有效性,总体来讲通过他的收益率的指标,包括量化的几个指标,来筛选出各家私募的情况,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们对于私募机构的跟踪,也是长期的。并且保持阶段性的策略的跟踪,产品的监控,所以使其能够保持一个非常有效的沟通方式。
第三但,我们在跟私募机构沟通方面,不断形成一些线下的交流。所以说在这种交流过程当中,能够更好的,更有效的来了解这家私募机构的真实情况。便于我们在后期的配置,包括在管理的过程当中,更加的科学性。
主持人: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投资的项目,不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一般都是融投管退的这四个阶段。现在很多银行投前会做特别多的调研,希望把风险扼杀于萌芽之中,但是投中和投后很少有人谈及。像亿信伟业咱们这边对投中、投后,做了FOF这个组合,怎么去投资之后的事情?
李松林:亿信伟业在投资中期,刚才我讲了,对私募机构监控是长期的,中期过程当中,我们应该从他的策略各方面来讲,做了有效监控之后,重点是对投后。投后我们也有自己的风控体系。比如说当我们的合作的机构,比如说回撤比较大的情况下,或者遇到一些风险比较大的情况下,我们首先有一个实时电话会议的方式。结合电话会议的方式,由私募机构结合今天事情发生的状况,跟我们做一个问答。结束之后,我们结合问答,由投委会人员结合他的情况,包括他后期对市场的分析,我们及时的把这个风险给摆脱掉。如果说经过投委会讨论,觉得不是完全能把问题摆脱掉,可能我们前期有一个议价功能,可能要求私募的强制赎回的方式,但是这个政策一般情况下不会用,这个是投后管理方面的小的措施。
主持人:还有一些私募行业,因为现在市场当中在大众市场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可能他一下发了很多产品,但是对外宣传的时候往往宣传一个产品。但是可能其他产品,表现并不是特别好,或者给人感觉像挂羊头卖狗肉一样,对于您来讲,您怎么规避?然后投到别的产品当中又出现亏损,这种又怎么规避掉?
李松林:针对这种情况,也是我们常见的现象。作为亿信伟业对于私募机构监控当中,我们往往监控到他1个或者2个产品,因为我们在2015年10月份,我们集团母公司引进一家公司,他是有量化分析,对全市场产品进行评级和筛选的系统。这样就更有效的摆脱了,刚才像主持人所提到的这种风险。对于无效的产品,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不会关注的,我们主要还是关注旗舰产品。
主持人:考察一下他这个公司所有产品,而并不是考察他最想让大家知道的产品,是这样吗?
李松林:因为每个私募机构都有不同的策略,但是他的主策略只有一条,在我们考察的过程当中,主要是围绕他这个主策略来进行分析。
主持人:谢谢李松林总,感谢李总的回答。接下来想问一下刘辉刘总,像您这边在考察二级市场的投顾的时候,能不能把你的评判标准,简单跟大家说一下,另外刚才跟李总的问题一样,投前、投中、投后能不能跟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刘辉:大家知道我们是2004年开始做私募,做了有13年陆陆续续见证了这个行业的发展,在我们平台上发行了几百家投顾产品,包括主观策略的,包括量化策略的,各路英豪在我们这儿很多都发过产品。
主持人这个问题我从两个层面回答,我们作为一个私募基金的信托发行平台,我们挑选机构的主要标准,除了监管法规一些硬性标准,主要还是看团队自身和公司治理,和投研团队的稳定性,包括策略的稳定性,主要是这个方面,换句话说我们更在意一些ODD。因为我们看到很多对冲基金,国内的私募基金,到最后出现一些问题,往往不是投资的问题,是其他方面的问题,这个也给投资者带来了很大的伤害。
因为我们也做FOF,我们2009年发行了国内第一个主动管理的FOF,有7年的业绩。我们的核心比如像民生私行刘猛总说的,我们比较重视风险,最大回撤,这个是我们核心的核心,所以我们有一条投资逻辑,我们不是在找黑马,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取得,也是刚才刘猛总展示的那张图,我们希望我们的组合,我们的业绩,在任何市场上都能占到前1/3,事实上过去7年我们都做到了,每一年都在前1/3。
主持人:刚才刘猛总提到一个非常好的点,关于基金管理团队的问题,我们知道有时候一个团队核心管理人一旦离开这个公司,这个公司就变成另外一家公司了。比如说杭州的XX公司,或者上海的XX公司,都是这样的情况。您觉得像这样的情况发生,您怎么规避这样的风险?有可能这个管理人一旦离开这个公司,公司风格就非常明显,这方面华润怎么规避?
刘辉:这个从投前、投中和投后分别说一说。投前我们看公司治理,很多风险,我们在投前的时候已经看到了,因为我看团队太多了,比方说有的公司刚成立的时候,我们就觉得公司治理可能有一些问题,将来这两个合伙人,搞不到一块,这个是我们的判断,当然这个事情没有绝对。但是事实上,过去我们做的很主观的判断,之后有2/3都发生了,确实是这样。第二个,每个基金经理,他管的产品跟基金经理是高度相关的,特别主观策略,所以我们特别看中基金经理本人,比如说很多年前重阳投资的事,我们都知道,但是我们作为FOF,我们觉得没有任何影响。大家看到的是表象,真实是没有任何变化。这里头可能要看的透一点。
反之,市场是偏量化策略,这样亿靠数量。这个我们更看中的是领军人物,核心人物,领军人物的股权不一定是绝对控股,但他是整个团队的灵魂核心。除此以外,整个系统包括数据和模型,构建的基础,稳定性,这个是比较看中的。所以这要看不同的策略,比方说投机策略,比方说商品投机这种策略,这个事,那就是一个人了,比如说核心做决策的就是一个人。但是你很难通过这一个人,你不能信赖这一个人永远做对的决策,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更多看他公司治理里面,有没有风控这一点。风控是他自己做?还是有交易员做?还是有什么体系来做?
主持人:现在华润深国投的信托是不是投二级市场股票最多的?股票多投资源?
刘辉:我们都有,各种策略都有。
主持人:哪个比例最高?
刘辉:多投最高。
主持人:您对于多投的策略会不会有事前风控要求?比如说单个股票持仓不能超过5%,或者不能超过10%,这方面有没有一些量化标准?
刘辉:这个都有,如果股票策略,现在其实可以叫对冲,我们叫主观对冲或者宏观对冲,比如说施总,他在我们这儿,我们就叫宏观对冲。所有的产品都有持仓度的要求,总之没有投单一的。
主持人:感谢刘总精彩回答,接下来我想问一下王总,您有没有引进新的团队?现在随着管理规模扩大?您现在怎么样应对这个局面的?
王兵:对于这方面我们公司组建初期就有了这个规划,目前市场对我们认知更多是期货方面,我们在证券上面早就有了布局。对于多策略来讲,我们今年的量化策略,CTA的量化策略,目前我们已经跟银行有了合作。也是拿了第一笔委外资金,所以我认为在整个公司发展的前提下。以及我们搭建整体的组合的策略是相对比较重要的,它可以更多的规避掉单一策略所对公司造成的大幅的净值的波动。我们现在已经逐步在向这方面发展,随着规模的扩大,你必然需要有更多的容量,以及在不同的市场中,找到盈利点。
主持人:现在固利还专注于CTA吗?还是除了CTA之外也做其他投资市场?
王兵:我们固利的发展跟各位股东有相关,我们公司是由三位股东组成,两位都是长期在CTA市场上做交易,另外一位股东是负责所有证券策略市场,所以我认为整个发展上面,目前来讲我们在CTA占比更大,但是我们更希望做均衡发展。因为CTA市场上,整个CTA市场还是小众市场,我们目前市场整体保证金规模可能是在5000亿左右,比前两年已经有非常大的增长,但是对应整个证券市场,我们还是一个非常小众的市场,所以对于后续的交易,以及各方面的发展,我认为更均衡的策略,可能能够带到一个更好的表现。
主持人:感谢王兵总的发言,接下来想问一下牛总,今天上午秦总已经把整个招商体系很详细介绍了一遍,那像咱们招商作为托管机构而言,你们会不会有一些好的私募基金,能够作为券商的一个资金目击端?比如说你们发出业务申请,然后请业务层面帮助募集那些你们认为表现很好的私募机构?或者发行产品?
牛中强:我是招商证券托管部的市场负责人,上午也介绍了一下我们的发展历程,我们伴随私募基金发展,从最初7、8个团队,到现在110个人的团队,现在我们部门内部也做了业务调线切分,我主要负责营销团队。现在我们营销团队在北京、上海、深圳有三个业务团队布局,大概归类我们业务线是两条业务线,一条是管理端、资产端,对类各类资产管理机构。另外一条线路对接资金方,资金方我们大概归类有几种,大类有四类,第一类是银行,比如说刘猛总的私人银行部,另外一块是银行资产管理部,要做额外的投资。第二个是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随着这两年第三方管理机构,也都是我们的资产管理托管部的客户,应该说我们建立了很强的客户关系。
第三个是FOF基金,第四个是互联网金融包括蚂蚁金服这些。
此外,从今年来看还有几种新的渠道,包括券商的,加上我们公司自有的券商,比如说私人零售渠道,包括资管FOF,还有期货公司,另外还有去年我们公司做的企业客户,国企包括上市公司,他们的自有资金都需要财务管理。我们三个团队,两条业务线,希望是在资金方跟资产方建立一个桥梁关系,也就是上午秦总讲的少泽剑。
我们业务经过去年精心筹备,现在已经形成了比较良好的体系,包括我们会定期举办资金项目的推介会,会邀请比较好的资金方,好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大家一起来交流,看一下能不能产生比较好的火花,或者说合作的机会。随后今年我们更多,除了基础服务做好,会把更多的精力跟时间,放到资金中介、资管中介服务商,为管理人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主持人:我觉得这个业务会很吸引人,也会帮助你们迅速更加的快速扩大管理规模。那牛总你们这些托管团队规模是市场上最大的,像现在你们托管的私募基金经理人的管理人的数据,怎么样和专门做第三方的基金评价机构合作。比如说我想要基金管理人A的数据,他也愿意第三方对他进行评价,这个中间有考虑过怎么样把数据能够拿出来?因为评价体系当中的数据太重要了,很多人认为,我要从托管机构拿数据,这方面您这边有什么考虑?
主持人:看来有一些合作机会,最后想问一下何总,何总能不能介绍一下新富财富是做什么的?
何良:我简单介绍一下我们新富,我们现在走在创新领域最前段,我们定位是中国创新引领者的角色,我们做了很多事情。当然我们做的比较宽泛。简单的来讲,我就是要把投资领域布局更全面,因为我们始终认为每一个单线条的投资领域,终归是周期性的,所以我们要打造综合性的平台,把周期性的融合在一起,打造一个创周期的效果。比如说量化对冲领域,我们是盛冠达的股东,在地产投资中心我们有类固定收益产品。打个比方证券投资中心,还有股权投资中心,都有我们的拳头产品。现在我们整个思路是,每一个投研中心,极力打造他的拳头产品系列,对内我们自己有财富管理团队,能够解决我的基本发行问题。对外我跟传统金融机构,比如说像今天的招商证券,国信证券,包括民生银行、招商、建行都有很多合作,主要我们是这样一个投资机构。
主持人:我想问一下像和传统的金融机构在合作的时候,他们的产品通道一般走哪里?直接走新富吗?还是他们指定的基金专户?或者是有金融牌照的机构?
何良:都有,比方说我们跟招商,我们走的是新富的基金管理人也有,走盛冠达基金管理人也有,走FOF方式的也有。
主持人:这个还是挺了不起的。
何良:坦率的来讲,这个很难,因为打造一个综合性的私募平台,说实在话是非常不容易,大家都知道做投资本身就是投研最难。我们新富最开始是做地产债券开始的,这几年赚了不少钱。但是我们所有利润在这几年里边,基本上都投向投研。因为我们的规划就是要做一个综合性私募管理,所以投研这一块我们花了重金,我们全部投入基本上都在这里。
主持人:您现在自己团队管理规模大一些,还是相当于把外部投管管理规模大一些?
何良:基本上没有外部管理,最开始跟上海盛世还有滚雪球给我发过几个产品,但是最终发现可能都不是我们要走的路,我们现在管理的资产将近200个亿都是我们自己管理的。
主持人:盛冠达也是你们的?
何良:对。
主持人:相当于自营?
何良:对。
主持人:您觉得未来新富,各个条件用您来说都是打造拳头级的产品,那怎么样把这么多优秀的人才能够汇聚到新富的旗下?比如说CTA,国内可能有非常好的团队,怎么样把他们聘请过来?还是你们重新在内部选拔出新的团队?
何良:这里有两块,比如说我们跟蔡总的缘份,基于我们董事长,包括我们两个平台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内部培养,另外一方面我们整个平台对外吸引优秀的人才。但这两条路,我觉得都会很艰难,像我们的量化团队,我们最开始的团队几乎只招北大、清华量化领域相关的专业,硕、博连读,博士甚至天才级的学生,作为储备对象培养,但是最终你发现这个路未必走得通。但是我们也未必要放弃这条路,我们现在依然还有十几个、二十个量化研究员、实习生培养。同时外部我们跟公募的、券商自营的也在对接,我们在寻找合适的投资团队。
主持人:谢谢何总!最后一轮发言之前,刘总您能不能说一下信托公司现在产品究竟能不能做商品期货?有些人告诉我可以,有些人告诉我不能,今天您给我们正本清源一下,告诉大家究竟能还是不能?
刘辉:信托产品,信托计划,不能开立商品的户,不能直接。
主持人:有没有一些可以绕道投资到商品期货?
刘辉:那你投其他资管,期货资管。这个也是大资管将来将来会杜绝这种情况,多层现套,这个恐怕会有问题的。
主持人:我终于为什么没有人告诉我可以,基本上您的答案是这样。
最后一轮发言我想问大家一个公募的问题,很多时候你认为一个私募业绩可以持续的时候,结果往往会让你大失所望,之前我们一直认为固定收益比较好,好了很多年,结果去年的时候到年底的时候,突然之间有一个券商出了一点小问题,导致债券收益率出现大幅度下降,这个时候怎么样保持私募基金管理人业绩的可持续性?各位不妨从自己的角度谈一谈您的观点。
李松林:首先规模化是有天花板的,不要盲目的追大,要结合自身的情况,来合理的把握这个度。结合自己策略的承载量,使其发挥最好的水平。规模化之后,业绩持续稳定了,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问题。第一个从团队建设,第二个从体系建设,第三个从整个队伍未来的规划。从团队建设来讲,首先是现在人员,对于股权私募来讲,人员比较缺,从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内部人才的培养来着手。
第二个是从体系建设的角度,要丰富自己的投研、策略、运营、风控、合规。
第三个是体制建设,体制建设就像刚才民生银行刘行长,包括固利王总也提到这个问题,要建立合伙人机制和优秀的分享机制,给团队搭建一个事业的平台,能够使团队建立长期稳定的发展的机制。
主持人:刘总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刘辉:我先澄清一个大家的误区,今天我们说私募大发展,私募超过公募这个事,为什么说这是一个灾难?绝对是灾难,全行业的灾难,全私募的灾难。我们首先讲私募基金,私募基金有很多,我们今天谈论的默认为证券二私,解释成对冲基金,对冲基金是做绝对收益的。如果你做绝对收益的资管的量,超过公募做相对收益的,这可能吗?你的绝对收益从哪儿来?
其实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普遍,我们的私募基金回报不太理想的原因。可能大家也被迫去做相对收益,或者说因为市场波动太窄了,或者说比以前波动大,现在波动收窄。2016年收益率情况是所有公募、私募都跑赢了指数。
主持人:沪深300?
刘辉:对,沪深300跌了11%,公募基金跌了10%,混合型跌了8%,债券我就不说了,私募基金呢?股票私募类平均下跌5%多,量化对冲加CTA大概是正收益3.6%。今年一季度以来,一到二月份所有的公募和私募都跑输了指数,都跑输了沪深300,这就讲到业绩可持续性的问题,如果对于一个对冲基金他是单一策略的,我觉得业绩可持续性是可能的,这是一个宿命,不可能持续,全世界都一样,不光咱们。但是这个私募基金依然可以发展壮大,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基金。你把单一策略做到极致,这种策略的容量,每种策略冲量不一样,比如说容量很大,我可以管理500亿。所以能做的是当市场有利的时候,你就全力出击,如果市场不利就要努力活下来。这样这个私募基金依然可以成为伟大的公司。
主持人:您说的我非常认同,规模太大的时候,不是择时,而是赚的资产配置的钱。如果你正好选择的和周期应景了,正好选对了。
刘辉:也不是资产配置的钱,现在基本上海外成功的对冲基金,从他们历史来看,两种,一种是单一策略,能够活30、40年,而且做的很大。也有很大的基金管理公司,对冲基金管理公司是多策略,这是不同的发展道路,没有通吃市场的策略。
主持人:非常考验基金管理水平,您的意思是把一个事做到极致,然后从这个点像烟花一样向其他地方扩散。王兵总,您觉得作为私募基金管理人怎么保证业绩持续性?
王兵:这个问题我还是比较赞同刘总的一些说法,因为我们都知道,长效的策略你现在有效代表过去,但是明年有没有效?说实在的做策略的人自己都不清楚。惟一我们能做的是什么?首先一点在资产管理中,首先控制风险,第二怎么分散你的风险。分散风险,将来可能需要多策略的配置,其实我们也是从2014年才组建公司,我们在这两年的发展中,我认为正好踏上了不错的黄金发展时代,我们也从市场的新兵开始,一步一步走过来,其实我们在中间也是在策略配置上,我们也获取了一定的经验。
首先目前来讲,我们公司最稳健的策略就是我们的复合策略,复合策略是由三位管理人共同管理,中间有股票有期货主观,量化,以及波段策略的交易。为什么这样讲?我认为整体管理中,只有让多样的策略去发挥效用。对于整个资产架构才能做的更加稳健,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对于策略的分布,比如说你可以把你的策略做一些分类,有一些来针对于不同的诉求的资金来做搭配,但是我们目前来看,这两年最最稳定的产品就是我们的组合策略,实际这也说明我们在不同的市场中,我们有不同的盈亏比率,只要你的策略是长效的,能够收益的策略,当一些策略遇到回撤的时候,你的其他策略就可以做弥补。我认为可能这种方式是能够,让策略的表现更加稳定。
主持人:利用多策略,大家到最后会发现,要不做MOM,要不做FOF,基本这几个路子。
王兵:在同类市场前提下,比如说去年的量化CTA策略,去年其实是量化CTA的大年,特别适应趋势追踪型的策略,去年我也看到非常多的策略在去年一整年的表现都非常不错。但是从12月开始,1月、2月包括3月,这几个月又进入了宽幅振荡的周期,这些策略目前我看所有的趋势最终策略,目前表现都不是太好。其实这就是说,你在将来策略的搭建上,如果说你都是同一个类别,或者同一个市场上赚到的钱,可能这个市场上发生变化,你的业绩波动就会非常大。所以我认为这些配置中,还是要考虑到业绩归因,以及不同市场的搭配。
主持人:有的人觉得这一年能赚50%,对我来说是正常水平。但是可能你这个产品也就10%—15%,这种产品可能就不太适合。因为你为了满足他的属性,你可能会补一下。你一旦补,可能就把可持续性完全打消了。
主持人:何总,大家都提到,包括CTA赚了一部分钱之后,今年一季度就不赚钱了。我们看到今年CTA前三个月的值,有没有可能像美林时钟一样,在收益最高点的时候,我们把钱全拿出来,投到CTA把当中,CTA完事之后我们再投到股票当中,您认为这个策略有没有可能保证净值可持续性?
何良:孟总刚才讲的跟我们思路大体一致,但是绝对不可能,因为我们在每一个市场上策略引用尽量丰富,尽量做扎实,但是在大类市场切换是我们的强项。我刚才讲的我着力打造几个模块投研队伍,就可以在这个模块当中布局。而且可以通过平台的优势,股权激励的方式,交叉持股的方式,让每一个团队,在他牛市的时候,低靡的时候,都能够分享整个平台的成果,这个是我们协同价格体现的优势。
我们大部分时间不参与这个事情,所有投研团队给出我们数据,干这个事情大概是赚钱的时候,我才参与这个市场,我可能机会就很大。
二级市场同样的道理,可能3000点我会参与一部分,如果到了4000点,5000点这个模块我就慢慢减了。
在对冲领域里面也是一样,我们在整个平台当中切换,现在我们慢慢达到这种优势,但是也达不到您刚才说的每个在最高点下来。
主持人:那个太理想化了。按照您的理解,怪不得成长到快200亿的水平,真的很了不起。
今天因为时间关系,第一个论坛到此为止,让我们再次用掌声感谢今天几位参与嘉宾的分享,谢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务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栏目更新 |
栏目热门 |
商务财经网介绍|投资者关系 Investor Relations|联系我们|法律义务|意见反馈|版权声明
商务财经网Copyright©《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7060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