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密码注册 登录

投稿请发至邮箱:news@swcjw.com.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财经

中央经济会议寻求多目标平衡 民生新政出台

时间:2013-12-13 21:07    来源:丰华财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在即,近日接受记者采访的经济学家预测,明年宏观政策将继续积极财政政策与以中性为主要特征的稳健货币政策组合。明年经济政策将寻求多目标平衡,同时追求“调结构”“稳增长”与“促改革”三大目标。

  经济学家认为,追求多目标平衡,需要一方面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稳定市场预期、向社会释放推进结构调整的坚定信号,为市场的自我调节留足必要空间;另一方面,全面推进重点领域市场化改革,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奠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坚实基础。

  “当前经济整体探底回稳,同时此前几轮调控的效果让新一届政府认识到,保持政策稳定比加强调控力度更有利于稳定经济增长。基于这样的认识,预计明年宏观调控政策还将延续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相搭配的格局,但是具体的侧重点不排除微调的可能。”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对记者说。

  12月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被经济学家认为为明年经济工作定下政策基调。这次政治局会议指出,2014年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改革促创新发展,完善调控方式手段,强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会议明确,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积极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泊溪说,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中高速发展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对此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采取了“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这是非常正确的,2014年要继续推行这样的宏观政策取向。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正在进行深刻的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这是非常必要的。央视财经评论员苏培科也说,2014年是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第一年,“调结构”、“稳增长”与“促改革”并行,“稳”是“稳中有为”、“稳中求进”,要与“调结构”相辅相成,在市场力量前进,刺激经济内生动力,鼓励民间投资和消费增长,加快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和结构平衡中实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认为,着眼于调整结构,为未来经济增长培育后劲的宏观经济政策,可概括为“宏观稳定,微观搞活”。这种政策转变的核心是,从关注需求管理转向关注供给机制的培育,转向关注激励、效率、竞争、生产率以及资本形成等这些有利于提高潜在产出的因素。这样的宏观经济政策将是一套放松管制的政策体系和激发市场活力的改革安排。它旨在通过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降低税负、降低融资成本等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企业主体的活力;通过解除各种刚性的体制机制约束,提高要素市场效率,借以提高整个经济的竞争力。

  寻求多目标平衡,就为2014年的经济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在宏观政策层面,仍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是侧重点要向供给侧管理倾斜。“2014年积极财政政策要注重短期和中长期效果的结合,既要稳增长,又要兼顾培育未来的经济增长点。通过优化投资方向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实现更为稳健和均衡的增长。”中国社科院数量所副所长李雪松说。他具体给出四条建议: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发展;保持财政赤字率基本稳定,优化债务结构;用好增量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合理控制地方政府债务水平,有效防控地方债务风险。

  在货币政策方面,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副司长王毅认为重点也是四条,包括:尽快出台存款保险制度,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同业存单发行,促进同业业务证券化,规范同业业务发展;提高银行业竞争水平,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对以规避宏观审慎政策为目的的变相贷款业务进行规范,推动“影子银行”阳光化。

  在产业政策方面,有效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将被重点考虑。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对记者说:“正确认识矛盾是解决矛盾的起点,那么什么是中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我认为是生产过剩,所以改革和结构调整都要围绕着这个中心展开,否则难以见到成效。”李扬也表示,今后,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有效解决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

█请返回商务财经网新闻首页>>>>>

 1/6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标签:中央经济,民生,财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务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商务财经网介绍|投资者关系 Investor Relations|联系我们|法律义务|意见反馈|版权声明

商务财经网Copyright©《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7060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