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2-02 20:12 来源:新华社
迈入2017年,一大波年终奖扑面而来,心里说不出的美;但春节期间,各种红包、压岁钱又要产生一大笔开支,也平添烦恼。不少人都在苦苦思考,如何让钱袋子鼓一些。日前,社科院发布了一份报告,把工薪收入者分为月光族、忘财族和理财族,快来看看你到底属于哪个“族”吧!
月光族:低盈余、重消费
月光族的消费理念是“挣多少,花多少”,这个非常注重消费的人群,基本没有工资盈余。“年轻”是这一“族”最突出的特征,多分布在20岁至35岁。
月光族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成因,一种是工资收入较低,甚至“入不敷出”,没有多余资金进行其他经济活动。简言之,就是没钱,吃土。而另一种成因则是工资收入较高且没有后顾之忧,不需要留存多余资金。换言之,就是有钱,任性。
但不管是哪种月光族,他们普遍理财意识薄弱。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发布的《国人工资报告》显示,我国月光族盈余工资只10%,有的甚至不10%,有超过半数人没有理财规划。
报告把月光族分为两类,一类没有可以进行理财规划的资金,其中82.11%的月工资在3000元及以下,接近95%月工资不足5000元;另一类对生活压力感知不明显,没有理财的习惯,注重消费。
月光族最大的开销是日常生活的吃、穿、用等,远超于其他方面。其中女性约占七成,主要集中在经济不发达城市,占比过半。月光族呈现年轻化的特点,其中80后、90后占比超过70%,以普通工人、普通职业、在校学生为主。
忘财族:有盈余、不规划
忘财族,说白了,就是常常忘记理财的一群人。不同于月光族,这群人“一分一分地挣钱,却一百一百地花钱”,明明有不少盈余工资,却没有理财习惯,很多人对于理财的收益不是很敏感,剩余工资闲置。
《国人工资报告》显示,忘财族工资盈余在10%以上,但没有进行理财规划。忘财族的月工资在3000元及以下、3000-5000元、5000元以上的各占约1/3,他们将资金闲置主要原因是认为钱不多,用来投资也没什么收益,没有理财习惯和需要保持资金流动以备不时之需。
80后是忘财族的主要群体,占比45.93%,以普通职员、普通工人和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为主。忘财族的工资主要用于吃、穿、用、住、学上面,风险承受能力较弱,低风险承受能力者居多,占比近四成。
但忘财族每月是有工资盈余的,且盈余比例超过30%的占比为43%,如果忘财族考虑理财,更倾向于熟人推荐的理财资讯,除储蓄之外,会选择银行理财、房地产投资和互联网理财。对于互联网理财方式,忘财族更看重其操作灵活,担心网上诈骗。
理财族:有盈余,重收益
理财族,顾名思义,可以将盈余部分进行有效理财规划,注重收益。理财族的收入分布并无明显特征,从低收入到高收入均可选择适用的理财方式。
报告显示,理财族的工资盈余在10%以上,能够合理安排消费,而且会进行理财规划,提升未来消费能力。这群人约七成在经济发达的一二三线城市,不少人是80后、90后,风险承受能力较忘财族有所提高,中等风险承受能力占比为1/3。
理财族除银行储蓄外,更偏向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保险和通过互联网平台理财。看中互联网理财方式的操作灵活、门槛低、收益较高等特点。
这么看来,无法有钱任性,又渴望攒钱买车买房的小伙伴,还是努力做个理财族吧。其实,针对当下的工薪一族,银行理财和互联网理财都在积极推出相应的金融服务。工商银行推出了产品“薪金溢”,广发银行创新了薪管家服务,民生银行则打造了薪资理财计划……这些服务和产品可以盘活客户零散工资,转为可随时支取的定期储蓄或理财产品,有的银行还对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客户推出了基金定投产品。
随着利率下行,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下降明显,互联网理财方式因其不断创新逐渐被接受。不少80后、90后将工资盈余部分放入理财通、招财宝等互联网理财平台。
社科院的报告显示,在90后的理财方式中,互联网平台理财的比例已超过银行理财。腾讯理财通的数据显示,通过工资理财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3岁至39岁,其中23岁至29岁年龄段占比超过40%。
专家建议,在选择工资理财产品时,首先要注意产品是否操作灵活、方便支取。无论是银行渠道自动转为定期储蓄,还是互联网平台投向货币基金的工资理财服务,操作起来都是相当方便灵活的,大多数产品也能做到随时赎回,随时支取。
其次,选择大的理财机构和平台,量体裁衣。工资理财一般针对闲散资金,大平台的对接产品相对丰富,能够提供广泛的选择,至于选择货币基金、定期理财、保险,还是定投指数基金,客户可根据自身风险偏好进行选择。
此外,收益固然要兼顾,但风险更重要。在不影响自身资金流动性需求的前提下,投资者可考虑选择风险较低的长期投资,以时间换空间,积少成多,规避短期市场波动风险,获取更稳健、可观的收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务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栏目更新 |
栏目热门 |
商务财经网介绍|投资者关系 Investor Relations|联系我们|法律义务|意见反馈|版权声明
商务财经网Copyright©《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7060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