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企业家国学智慧公益高峰论坛在京落下帷幕
时间:2013-10-26 21:12 来源:和讯网
这个经典浩如烟海也是有一些核心的东西在里面,如果抓住这个核心就容易下手。刚才讲一个志与道的问题,这个道是什么?道就是路,路就是人人都可以走的,人人可以走的路叫做大道。三千年以前人人相传的这个路就是大道。春秋战国以后百家争鸣的大道为儒家,但是越走越窄。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有许多人不认同,批判,那不是道的缘故,不是圣人的缘故,而是我们在传承上面出了问题。
我20多年来我一直在苦苦的求所这个道,我总觉得没有找到,后来偶然的机会看到清代大儒子行先生偶尔接触从孟子以来失传的圣学,他自己学了以后大有变化。然后他把这个学问传承下来了。看了他的东西以后我才对什么叫圣学?圣人是什么样的状况?有点恍然大悟。所以我们在众人当中如果用三个字来表达的话就是《中庸》里面讲的致中和三个字,这个道就是天理。如果我们的人生时时以天理为最高的准则我们的人生就不一样。
这个志与道从综合的角度来讲,我说用几个字来表达就是修三中,志三和,因为中和两个字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何为中?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但是喜怒哀乐没有发,人如如不动的东西就是性,佛家叫佛性,道生万物,生人物,每一个人都接到了这一团人性,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每一个人的平等是一样的。只不过被七情六欲遮掩了,不知道它有呢?所以怎么转情化欲,舍情归性,让我们明白自己至善的本来?《大学》讲的明明德这是一个东西。但是这个道不是死的,我们人活在世上,要跟各种各样的人接触,所以我们有喜怒哀乐之情,这个情怎么用在恰当好处呢?所以现在讲到和的问题,就是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大学》讲修身为本,就是这个社会由个体组成的,当个体都以修身为本,解决自己生命问题的时候,就可以解决全社会问题。如果我们不走这条路,什么样的改革,可能一时起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最终管不了大用。为什么儒者能够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这个道理。落到个人方面这个中怎么修持?人有一个身体这是人之为人的标记,这个身跟心也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所以我们教育入手的从正开始,心正。过去孩子读书讲的是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行住坐卧这个地方我们是最容易忽视了,如果我们下决心去学它的话,我们的身心是会改变的。
再就是一个服侍的问题,古代人的服装不但起到避寒遮羞的问题,还有修身的问题。我们都把这些传承都慢慢的丢掉了。
第二个人是需要交流的,就是语言问题。我们跟人交流,用语言也用的不当会伤人,也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所以涉及到语中的问题,语中就是怎么样说话合情合理,怎么样让人家爱听。这个语是从心发出来的,所以我们在调节语言的时候,也在调节我们的心灵。说话别人不爱听了就要反省自己,下一次改了,对于同事等等任何人任何时候要修语同。再就是当我们心静不下来的时候我们心里的思想是很肤浅的,出事故都是心情不好的时候。怎么降服其心呢?怎么去降服它呢?用方法去解决也不好使,这个法是从道里面生出来的,如果我们不借这个道,忽视这个道。就讲这个树木,你让它离开土壤生长不太可能。这个道是什么?就是我们刚才讲的至于道,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怎么修这个道。首先有我们怎么对待父母态度的问题,我们仍要解决人生的问题,实际上要解决怎么开发出自己的敬心与爱心,这个问题解答了就全解了。所以儒家用一个孝字把敬跟爱统帅起来了,就是爱敬之心。对师长要尊敬,因为文化的传承,只有一种崇敬的心我们才能把道承接下来,因为敬爱我们人生最大的问题就是痛苦是因为我们的恶习和惯性造成的,也就是怎么改过的问题,这三块都解决了心才能静下来了,古人说道过大于伦常。解决了这个一中的问题,《大学》里面讲了格物,到底什么是格物?北宋最后一个儒家梁颂明认为,格物的解释有200多种,究竟什么是格物?他也不懂,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个传承,如果格物不懂我们怎么致志?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都免谈了。格物就是静的时候怎么安顿这个心?对的时候怎么时时的审查自己这两个是齐头并进的。就是三日达三和:自我和、人我和和物我和。我们现在讲世界和平了,社会和谐了,如果我从修身下手,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请返回商务财经网新闻首页>>>>>
22/27 首页 上一页 20 21 22 23 24 25 下一页 尾页
标签:华本机构,中国企业家,国学论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务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