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5-29 07:39 来源:新京报
水污染事件催热净水器市场,今年净水设备市场规模预计达136亿元
今年4月初的兰州水污染事件依然让人记忆犹新。不断曝光的饮水安全与质量问题,刺激着公众的神经,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家用净水器的关注度再次提升。
面对巨大的消费需求,以及整体普及率不足5%的发展空间,净水器市场被认为是又一块掘金圣地,吸引着众多企业纷纷进入。
这些企业中不乏多年始终从事净水的企业,还有做传统家电的,做热水器的,做电动车的,做快消的企业跨界加入,甚至一些不知名的家庭小作坊也趁势而为。因缺乏强制性的国家统一标准,净水器市场品牌杂多,鱼目混珠,虚假宣传等问题不断。
60%地下水污染严重
今年4月以来,兰州水污染事件、武汉水污染事件、靖江水污染事件以及富春江水污染事件等事件再次引起了人们对净水器的关注。
净水器也叫净水机、过滤器,功能主要是过滤水中的漂浮物,去除重金属、细菌、病毒等,改善饮用水口感,适合用在自来水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
若按照类型来分,净水器又可细分为净水机和纯水机。简单地讲,两者的区别就是,前者保留一定矿物质,而后者则完全净化软化水。
在地表水资源不足、且部分污染严重的情况下,地下水曾被认为是清洁稳定水源。
然而,最近发布的《2013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全国203个地市级行政4778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接近六成监测结果为“较差”和“极差”级。
中国地质调查局专家2013年在国际地下水论坛的发言中也表示,全国90%的地下水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0%污染严重。
“有了孩子以后,为了孩子的饮水健康,买了一个将近上万的净水器。”家住北京市通州区的田女士告诉新京报记者,她所住小区有孩子的家庭,要么买了净水器,要么喝桶装水,要么就从旁边小区自动售水机买水,很少有直接喝自来水的。
与空气净化器的兴起类似,层出不穷的水污染事件也催热了净水器市场的发展。饮水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消费者除了选择瓶装水、桶装水外,水家电净水器已经成为不少家庭生活的必需品。
中怡康预计,2014年净水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136亿元。
大厂商跨界抢食净水器市场
巨大的市场蛋糕引来了大量分食者。2011年的九阳、TCL,2012年的碧水源和奔腾,2013年海尔、格力、华帝、四季沐歌等等一系列的家电厂商,还有像联合利华这样的快消界的巨头纷纷开始高调宣布布局净水市场。
继去年9月在华正式推出自己的净水宝净水器品牌之后,今年2月联合利华宣布正式持股沁园集团55%的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希望通过借助外力来尽快实现净水器领域的扩张。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国内净水器企业已发展到超过4500家,且数量每年仍以30%-40%的速度增长。品牌更是数不胜数,单淘宝网上出售的净水器就有130多个品牌,1500多款产品。
在这众多的净水器企业中,真正的净水器品牌企业为数并不多。这些净水企业中以清山泉、沁园等老牌净水器企业为代表。绝大多数进入净水领域,开展净水器业务的企业为传统家电企业,如美的、格力、A.O.史密斯。此外,还有默默无闻,紧跟潮流的小型家庭作坊。
“格力差不多是近一两年才开始进入净水器销售市场,起步晚,但是由于强大的销售渠道,预计去年的市场份额占到10%-20%之间。”一位格力的相关负责人对新京报记者说。
一位业内人士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去年,美的、A.O.史密斯和3M占据了净水器市场的主导地位,其他品牌所占份额不会太多。
美的一直是中国水家电的领导品牌,其专业制水的时间已达13年。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年,美的净水机已连续6年销量领先。
根据中怡康监测数据,2013年1月-11月美的水家电的市场占有率高达46%,位居第一。而净水机产品的市场占比也到达27.2%,位居第一。
价格从几百到上万元不等
即使大品牌云集,仍有众多中小企业争先进入净水器领域,除了看到未来的市场前景外,较高的利润或许是最大诱惑。分析认为,目前净水机行业利润高达40%-50%。
对此,一位净水器企业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由于国家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造成了净水机质量参差不齐和价格虚高的现象,而且消费者对净水器认知也不高,所以相对来说,利润就有比较大的空间。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净水机市场没有统一的价格规范,净水机的价格从几百到数千元再到上万元不等。
以活性炭为滤芯的净水机售价相对便宜,价格一般在100多元至300多元;膜式滤芯的净水机售价差异较大,为400元左右到5000元左右;其中反渗透膜(RO膜)净水机是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净水设备,价格会高一些,售价一般在2000元以上。
一位卖场导购建议记者,一般家用净水器购买价钱在3000元左右比较合适,价格中等,且性价比高。
而据中怡康调研数据显示,去年净水机市场价格整体呈稳步上升态势,其中净水机整体价格为1980元人民币,超滤技术价格为1774元,活性炭技术价格为2787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1.6%、8.5%和4.8%。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务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栏目更新 |
栏目热门 |
商务财经网介绍|投资者关系 Investor Relations|联系我们|法律义务|意见反馈|版权声明
商务财经网Copyright©《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7060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