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密码注册 登录

投稿请发至邮箱:news@swcjw.com.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头条 > 头条新闻

沪指狂泻近300点跌近7%失守3700 顶级主力进场扫货

时间:2015-07-03 10:32    来源:和讯网  

   在多起“救市”组合拳密集出击下,A股市场仍积弱难返。

  7月1日晚间,监管层连夜发“三道金牌”,旨在稳定市场信心,但市场反应冷淡,三大股指依旧狂泻不止。7月2日早盘,市场再次不领情地向下跳水杀跌,A股俨然已成了扶不起的“阿斗”。

  上证指数3650.20-6.71%

  当天,随着银行混业经营消息落地,银行板块成为了支撑大盘的主力。此前,交通银行收购华英证券获江苏证监局批准,开创了商业银行入股证券公司先例。在沪深两市各大行业板块中,银行板块成为了唯一一个逆势飘红的板块,全天涨幅为0.81%。

  截至终盘,上市银行中,中信银行强势拉升至涨停板,报8.12元。此外,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也分别大涨逾5%,分别报收5.01元和5.44元,全天分别涨5.47%和5.84%。

  不过,银行股逆势拉升却是“独木难支”。当天,尽管大盘收盘跌幅有所收窄,但上证指数仍收在了本轮行情暴跌以来的新低,并击穿了4000点的“政策底”。截至终盘,上证指数报收3912.77点,再度重挫140.93点,跌幅为3.48%;深成指和创业板指数分别大跌5.32%和3.99%,分别报12924.2点和2649.32点。

  “目前市场下跌趋势已形成,市场人气丧失,在政府缺乏实质性手段制止股市下跌的情况下,市场恐难以企稳。”广州一家私募机构人士表示。

  “趋势的力量是最强大的,政策上的引导并不能立即改变市场原有的跌势。政策利好必然对市场有积极作用,只是市场还需时间去吸纳利好,投资者应该保持冷静态度,等待市场真正企稳。”该人士称。

  不过,兴业证券(601377,股吧)策略分析师张忆东认为,虽然市场已是惊弓之鸟,但是政策的手已经在纠正市场失灵的格局,一旦出现恐慌抛售和恶意做空的恶性循环,则政策维稳就会进一步加大力度。

  顶级主力扫货银行股

  当天尾盘,在以银行股、石化双雄等为主的权重股轮番拉抬之下,沪指跌幅最终有所收窄。从最低时暴跌逾6%收窄至下跌3.50%左右。

  银行股成为了主力多头坚守的一块阵地。据同花顺(300033,股吧)iFind数据,当天沪深两市主力资金净流出1288.11亿元,银行股整体唯一录得43.47亿元净流入。16家上市银行中,中行、工行和中信等3家全天主力资金净流入额均超10亿元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当天尾盘银行股出现大幅异动。据同花顺逐笔雷达监控显示,当天14:47:00,中国银行盘中惊现7笔9900手大买单,随后有连续多笔9900手大单不计成本疯狂扫货,股价快速拉升并带动大盘指数企稳。最高时,中国银行涨幅逾7%,至收盘涨幅仍为5.47%。

  同时,中国银行当天的成交回报分时明细也表明,临近收盘前,多达几十万手的巨量买单频频出现,仅14:58短短一分钟内,其成交量合计便高达216万手,成交金额高达10.92亿元。当天,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工商银行的身上。

  “9000手以上大单逼近交易所规定的单笔买入成交量上限,在市场上出现次数极少,只有资金实力上亿乃至几十亿的顶级主力才有实力委托下单。”对此,前述广州私募机构人士称。

  此外,在主力资金净流入的银行股中,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华夏银行(600015,股吧)、民生银行(600016,股吧)等5只银行股全天主力资金净流入额均超过亿元,分别达89120.76万元、78183.65万元、35464.73万元、18232.97万元、11976.61万元。

  当天尾盘,在大盘跌势加剧的同时,“两桶油”也逆势拉升护盘。就在14:30左右,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超级大盘股集体吹响反攻号角。截至收盘,中国石油大涨8.75%,中国石化涨幅也达到5.47%,终盘分别报收11.68元和7.14元。

  但是,权重股逆势拉抬并没有得到更多的响应。盘后主力资金流向表明,除银行股外,申万28个一级行业中,其余27个行业均表现为主力资金净流出。其中,净流出居前的五大行业分别为公用事业、交通运输、化工、医药生物、电子,主力资金分别净流出125.77亿元、97.93亿元、85.08亿元、83.95亿元、74.18亿元。

  在各大行业跌幅榜上,包括国防军工、电力、养殖业、钢铁、医药商业等11个细分行业全天跌幅均超过9%以上,跌幅居首的国防军工整体跌幅更是高达9.71%,板块内个股几乎全线跌停。

  对此,前述广州私募机构人士直言,市场无视重磅救市政策利好继续杀跌,除了趋势向下以外,虽然当前救市政策不断,但新股发行并没有明显表态减速,7月首批新股申购临近,行情不好下市场资金进一步流出进行打新;此外,上周新增投资者49.92万,环比下降达50%,在降杠杆下,没有更多场外资金补充,导致大盘量能减少让止跌变得更加艰难;还有,两市融资余额7连降,杠杆资金连续出逃亦让市场持续承压。

  券商两融维稳扩围

  大跌之下,继中基协、中证协相继发起A股维稳总动员之后,券商也加入了维稳军团。

  7月1日,国泰君安率先上调160只沪深300蓝筹股的折算率,并相应下调融资保证金比例。

  7月2日,又有多家券商表示跟进以稳定客户两融业务。当天,中信证券(600030,股吧)宣布从即日起,信用账户融资保证金比例由0.7调整至0.6,旨在释放更多的两融资金。长江证券(000783,股吧)同天也表示将开始受理融资融券合约展期事宜,投资者可于融资融券合约到期前的3至10个工作日办理展期。

  当天,广州证券亦在官网发布公告称,对原应于2015年7月2日强制平仓的融资账户当日不强制平仓。

  “当前,监管层对于融资融券业务的态度有所转变。”平安证券一位人士表示,

  此前,证监会曾于2014年12月、2015年2月组织两次融资融券业务检查,先后处罚了13家券商,并采取了如暂停开立信用账户、行业通报批评等处罚措施,同时原定于2015年一季度发布的《证券公司融资融券管理办法》也延缓发布。

  而从本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到正式发布仅12个工作日,突破了监管法规要求的至少15个工作日的规定。从变动力度看,监管层对于融资融券业务的态度从原有的严格控制向予以鼓励转变。

  此外,证监会7月1日新闻发布会中,明确扩大短期公司债和允许证券公司开展两融资产证券化,可见,监管层对于证券公司加大杠杆以及扩大融资资产规模的态度已经转变。

  由此,《管理办法》将融资融券业务设定履约保障比例、折算率、展期期限等多项权限下放至证券公司自行控制。

  除券商外,华夏人寿成为现阶段首家对外宣布逆势加仓的险企。华夏人寿7月2日公开表示,该公司坚定看好中国经济增长,坚定看好中国保险行业,坚定看好中国证券市场。为此,该公司表示,坚决支持金融监管机构新近推出的一系列稳定证券市场的新政策、新举措,华夏保险已在近期大举逢低建仓并将持续加仓入市。

  市场信心恢复尚需时日

  不过,前述广州私募机构人士强调,近期股指连续大幅下挫使得投资者信心严重匮乏,加之新一轮新股申购再度来临,利好成色还将受到考验。经过连续暴跌后市场恐慌情绪弥漫,观望气氛浓厚。

  从Level-2数据看,委买盘较之前明显减少,卖盘则明显增加,空方当日再度占据上风。

  “过去二周的时间里,市场经历了一场准金融危机。”光大保德信一位投资人士称。

  他表示,虽然市场的短期风险得到充分释放,但教训深刻,尤其是带杠杆的牛市震荡,当然市场余震仍会不断,强震后的重建并非一日之功。市场重建需要至少2-3个月时间来恢复。

  该人士认为,参考历史上的大幅回撤,如2007年“5·30”之后市场消化了2个月之后恢复上涨;1996年12道金牌后市场消化2个月;美国1987年股灾之后连续14个月指数上下波动不超200点;台湾1988年资本利得税冲击之后市场消化了4个月后恢复上涨。此轮主板回撤20%、创业板回撤30%,这种幅度的回撤,市场信心的修复一定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华泰证券(601688,股吧)大金融团队也表示,市场根结在于对于杠杆资金担忧与大幅下跌形成的恶循环,也即市场最缺的是信心。

  汇添富基金则认为,目前市场已显示出非理性的特征,市场里各种信息泛滥,难辨真伪,混淆视听。不过经历调整后,进一步受益于中国深化改革、大发展的趋势不变,不少优质的行业和个股的中长期价值将逐步显现。

  华泰证券预计,市场将逐步回归理性,行业演绎将显著不同以往,“故事”依然会讲,但真正具备估值安全边际,同时具备强进攻性的大金融板块最为受益。

  “考虑到目前市场的大幅下跌、监管层稳定市场的可能手段以及投资者考虑安全边际,低估值蓝筹例如金融、房地产、运输等短期具备机会,确定性较高的成长白马股也具备配资价值。”前述光大保德信投资人士认为。

  不过,齐鲁证券7月2日发布策略报告称,国家对“改革牛”态度不容置疑,市场7月将震荡反弹。报告维持“4000点即为中期行情的底部中枢”的判断,同时,预计7月市场整体大概率将震荡向上,“5穷6绝后,将迎来7翻身”。

原标题:4000点政策底遭击穿 顶级主力扫货银行股

责任编辑/张小强

 

█请返回商务财经网新闻首页>>>>>

标签:股市,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务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商务财经网介绍|投资者关系 Investor Relations|联系我们|法律义务|意见反馈|版权声明

商务财经网Copyright©《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7060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