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密码注册 登录

投稿请发至邮箱:news@swcjw.com.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城市商业 > 读书

【读书推荐】若非此时,何时?

时间:2016-03-20 23:36    来源:豆瓣读书  

  二战疮痍过后,该用怎样的文字记录历史?集中营幸存者将纳粹令人发指的罪行大白天下,记者为战场归来的士兵、为经历动荡的老弱妇孺立传,研究者们深入分析各个阵营的立场、代表人物的心理。战争过后,不是只有胜利者和失败者;生命,亦不是只有活着和死去两种状态,这或许是普里莫·莱维在战后放下化学家的本行,一心写作的原因:为战斗者著书。

  身为奥斯维辛的幸存者,莱维目睹了集中营里惨无人道的生活,以此为素材撰写的回忆录不仅令莱维跻身意大利国宝级作家,更让他在奥斯维辛的代号174517成为时代的烙印。但莱维还看到了集中营以外的世界,那些不同处境下同样在战斗的人们——他们不是英雄,没有做出决定性的贡献,可是谁也无法否认他们的斗争,无法忽视生命的力量。《若非此时,何时?》这部小说即是脱胎于此。偏安一隅照料弱小、背井离乡寻求和平、未被收编涉险奋战,这些鲜活的生命绽放在动荡土地的夹缝中,纳粹将他们视若草芥,世人不理解他们,莱维却向他们致敬:“无论寥寥数人或人数众多,他们都在这场力量悬殊的奋斗里重新找到了尊严和自由。”

  小说中的犹太人武工队一路西行,出生入死,主人公门德尔是中坚力量。近观这支自发组成的队伍,既非目标统一纪律严明的组织,亦非自由散漫溃不成军的群体,他们有自相矛盾之处,在时局磨砺中竟也凝为团队。最初他们赚弃老弱妇孺无所贡献,后来体恤兼爱相互照顾;最初领队者一言九鼎享受独裁,后来群策群力趋于民主;最初他们行动激进,必要闹出点大动静,后来学会审时度势顾全大局……

  书中不时出现对信仰的讨论,也是小说得名的出处,《塔木德》有言:“我若不为自己,谁会为我?我若只为自己,我是什么?若非此时,何时?”武工队成员不忍放弃信仰的教条,然而在现实面前,信仰显得乏力,不足以应对所有问题,难免心生动摇,此时又该如何妥协或是折中?譬如杀人,有了报复、反击作借口,是否就合情合理?即使对方是杀害同胞的德国人,也未必能杀之后快。面对手无寸铁的德国妇孺,如何能不想起自己的妻儿?以纳粹的逻辑“十命抵一命”,如何能结束以血洗血的战争?在为无辜被杀的妇女报仇后,门德尔自省,血债血偿离和平日远,可又无法否认情绪得到了释放。他们必须硬起心肠才能生存下去,又不可避免本能的悲悯。

  其实这并不矛盾,因为他们先为生命而战,证明作为人的身份,其次才是信仰。俄罗斯人遇到波兰人,互为异己,直到发现双方奋起抗争的原因是一致的。俄罗斯犹太人说:“唯有通过杀德国人,我才能说服其他德国人我是一个人。”波兰人说:“因为我们是波兰人。我们要让全世界看到我们的存在。如果有必要,我们以死证明我们的存在。”莱维总结道:“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犹太人,波兰人是德国人和俄罗斯人的犹太人。”倘若连作为一个人的身份都无法得到承认,那要如何立身,子孙们要如何立身?遑论争取其他权利。相比之下,为了信仰而战反倒飘忽,就像和平后不再胜任修钟表的门德尔,“射击令手指僵硬、迟钝,眼睛习惯于透过瞄准器看向远处”,“他没有听到从那应许之地传来的任何召唤……责任不是财富”。

  信息闭塞、忍饥挨饿、武器难寻、跋山涉水,绝望中支撑着武工队员的希望即是证明身为人的价值。他们不是天生好斗,和平将至,琴瑟友之,却还是要大声疾呼,自己是武工队员,不是流民。这难道不是二战中一幅壮美的风景吗?最坏的时代,平凡的生命进发出无比的坚韧,不甘民族湮灭,不甘人生淡漠,尽管世界还给他们的只是今非昔比的陌生。

  至少莱维看到了,而他也在以他的方式争取生而为人的证明。索尔·贝娄说:“再也没有人死于心碎,一种叫做麻木的特效药治好了这种鬼病。”莱维偏偏最痛恨这种能换来安宁的“特效药”,集中营里小心翼翼走在灰色地带的往事令他黯然,集中营外的生命气息令他动容。莱维为这番喜悦助澜,随后似也得到救赎,自戕是他无奈的归途。

  ——乙未年读普里莫·莱维《若非此时,何时?》

█请返回商务财经网新闻首页>>>>>

标签:若非此时,何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务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商务财经网介绍|投资者关系 Investor Relations|联系我们|法律义务|意见反馈|版权声明

商务财经网Copyright©《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7060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