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密码注册 登录

投稿请发至邮箱:news@swcjw.com.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城市商业 > 读书

艺术类好书选:心灵饱满的臆想

时间:2016-10-29 21:53    来源:中国文明网  

  此次秋季书选艺术类书目,以艺术专业性为首要准则。其中不乏艺术史类的著作,包含建筑、电影、摄影、艺术社会学领域本年度的新晋优秀作品。王澎先生的《造房子》令人身心为之一振,其丰腴的精神文脉激励读者自省;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旧版新印,豪迈胆魄常读常新;《炮声中的电影》以真诚的勇气直触禁史;《中国艺术史九讲》让我们领略从艺术作品的视觉迹象进入到思想史的无穷乐趣。

  

 

  

 

  

 

  

 

  

 

  

 

  艺术类好书评选

  主持:新京报记者 文青

  评委:朱良志(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汪民安(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程小牧(北京大学讲师,策展人) 朱朱(艺术策展人、评论家、诗人) 何亮(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讲师)

  《中国艺术史九讲》

  作者:方闻

  版本: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6年8月

  从科学角度而言,大自然中根本没有线条。而中国书画,首义不在图像,而切于图像所寄载的“旨趣”,进而实现作者之“表意”。元代文人、画家倪瓒的杰作《岸南双树图》送赠年轻友人公远于辞别之际,于右上方题识:“余既为公远茂才写此,并赋绝句:甫里宅边曾系舟,沧江白鸟思悠悠。忆得岸南双树子,雨余青竹上牵牛。”缅怀昔日相聚之情,沧江白鸟,青竹雨余,意象异常丰富,笔简意远。在表现倪瓒依依不舍之情方面,直接深刻,非文字辞藻、画面图饰所能比拟。

  师从牟复礼(Frederick W. Mote),并曾供职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远东艺术部”的方闻教授在《中国艺术史九讲》开篇即发问“分辨中国绘画历经不同的时间节点和序列之难”。而在第一讲末,便以倪瓒《岸南双树图》为参考样例,勉力求索中国绘画特殊的视觉语言及结构,进而讲述在国际语境里塑造着的中国艺术史轮廓。让我们“领略从艺术作品的视觉迹象进入到思想史的无穷乐趣”。

  《造房子》

  作者:王澍

  版本: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6年8月

  本书自序,开门见山。

  “1987年我二十四岁,血气方刚目中无人,写了一篇很长的论文《当代中国建筑学的危机》,批判了整个近代中国建筑界的状态,从各位大师一直批到我的导师为止。大师名单里,当然有梁思成……我总在问一个问题:批判完了我们做什么?是不是经过批判,经过这种所谓的革命就真的能诞生新的价值观或者新的事物?那时我就并不肯定这件事情一定会发生。硕士毕业时,我的论文答辩全票通过,学位委员会最后却没有给我学位。‘这个学生太狂了!’之前已经有人给我传话,告诉我若不改论文就没有可能获得学位。”

  1997年,遇旧友,旧友忆当年王澍——“原来啊,你在东南的时候,每次当你从走廊走过来,我们都感觉不是一个人走过来,而是一把刀走过来,那把刀是带着寒风的,大家会不自觉地避开。”再到后来,王澍温润、平和,谈“情趣”、“自然”、“文气”,自序“一整天不干什么,心灵还很充满”。自诩“笨拙”,常带学生去苏州逛园子,走笔间诉修养,思文脉,近自然。

  《藩屏:明代中国的皇家艺术与权力》

  作者:(英)柯律格

  版本:上河卓远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6年5月

  朱多火節,是谁?

  在利玛窦的叙述里,可知他1573年受封,1601年去世,封号被利玛窦的当代译者译为"Prince of Jian'an Commandery"(建安王)。而其中的这个"Prince",无论怎么说,都实在是太简单了。

  在利玛窦(1552-1610)所处的时代,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后代的26个儿子被分封于帝国境内的各处中心,在一个允许一夫多妻制的文化中,这些皇子以及此后皇子皇孙的后代已经累计超过100000人。

  《藩屏》一书巧妙地撬开了一个隐秘的接入点,把这些处于明代权力脚注意味下的宗室成员纳入到了主叙事系统之中。如“潞王的青铜器”一章,便直接探寻出一套完备的宗室成员与文人士大夫从密交往的社会流通图景,其间高度盛繁于“乐”、“礼”领域的社交往来更是中国艺术史传统荫蒙后人之典例。另外,宗室成员对于艺术作品的保存、承继,作为宗教建筑赞助人的身份……尽得一一展示,可谓掀开了一张明代艺术的隐秘地图。

  《走向新建筑》

  作者:(法)勒·柯布西耶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6年6月

  “20世纪20年代初,石头缝里迸出了一个孙猴子,柯布西耶出版了《走向新建筑》,造了玉皇大帝的反。”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学家陈志华教授这样评价。

  “柯布西耶将建筑从权威话语转换为以人性、人的存在为中心的思想,指引着世界建筑艺术走向现代的里程。这本书中文版的问世,在当代中国的建筑新潮中具有特别的价值。”北京大学朱良志教授这样评价。

  柯布西耶关心平头老百姓普通平凡的住宅,关心人的尺度,他就直接写:“这些人眼巴巴盯着人类大商场琳琅满目的货架,现代在他们面前闪闪发光……但却被栏杆挡在另一边。回到家里,暂时舒适一下,但报酬跟他们的工作质量完全不相称,他们重新钻进肮脏的老蜗牛壳,甚至不敢想建立一个家庭。如果他们建立了家庭,他们就开始受到长期的慢性折磨。这些人也要求有权拥有一幢居住的机器,简单而合乎人道的。”

  《炮声中的电影》

  作者:(日)佐藤忠男

  版本:后浪出版公司·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6年4月

  考虑到本书所牵涉的是一段中日双方都不愿提及的电影史禁区——“二战”时期中日电影关系史,谈论这本书的细枝末节都可能成为一种禁忌。例如:“如今中国出版的中国共产党承认的唯一一部中国电影史——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编著的《中国电影发展史》(1963年)中,认为《东洋和平之道》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宣传电影。”“但是,《东洋和平之道》中出现的日本兵,全都是一些非常善良而且对中国‘良民’非常友好的人,而且日军也总是发出一些不加害中国‘良民’的声明。这部电影与当时其他很多电影比起来,日军出现的场景非常少,川喜多长政在最大限度上减少了对日军的赞美。”

  本次书单评委会成员程小牧这样说:“我料想这本书不会得到一致的认可,但它在当下语境中,确实最令我感触。离我们最近的历史是最难面对的。可以想象,即便是德占期的法国电影,在欧洲比较宽容的环境下,从德国和法国两方面来讲,都会是比较不愿提及的。但不应该因此而缄默,更不能抹去这种记忆。因为对它的认识关系着未来。”这本书以罕见的勇气,探索一段讳莫如深的历史,填补了一段电影史研究的空白。以翔实的资料和生动的文笔,提供了一份从不同角度出发的史料。

  《热切的渴望:摄影概念的诞生》

  作者:(新西兰)乔弗里·巴钦

  版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6年7月

  按照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确立的摄影艺术的标准,一幅照片只是看其自身的媒介表现力,如影调、效果、暗房处理等等,这些在本书作者乔弗里·巴钦看来,是摄影术的技术性的一面。但这真的是摄影自身唯一的特性,或者是摄影真正的本体(用巴钦的说法,是摄影的“身份”)吗?

  巴钦在书中采用了“知识考古学”的方法,把这一问题还原到了原点——摄影的诞生究竟是一个时点,还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通过对所谓摄影最早的发明人名单的条分缕析,探讨了摄影的渴望(或者说人们拍照片的渴望)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恰恰是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在不同地方出现如饥似渴的摄影渴望,而怀有这一渴望的人又来自不同的阶层和专业?

  这渴望,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吗?

█请返回商务财经网新闻首页>>>>>

标签:心灵饱满的臆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务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商务财经网介绍|投资者关系 Investor Relations|联系我们|法律义务|意见反馈|版权声明

商务财经网Copyright©《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7060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