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2-16 21:12 来源:商务财经网
核心导读:砚台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可赏心悦目,养气增智;方寸之间,墨香氤氲;多少情怀,尽收砚底。自古文人墨客无不对此倾心。
商务财经网书画讯:宋代画家米芾曾在《砚史》中记述:“唐州方城葛仙公岩石,石理向日视之,如玉莹、如鉴光、而着墨如澄泥,不滑、稍磨之,墨已下……良久墨发生光,如漆如油,有艳,不渗也。”详细道出其对黄石砚的钟爱。
明代陈继儒在《妮古录》中指出:“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也。一生之中最相亲傍。”形象地道出了中国古代文人与砚之间难舍难分的关系。苏轼的“与居士,同出入,更夷,无燥湿”的砚铭也印证了这层重要关系。
唐代诗人李峤咏砚诗的首联:“左思裁赋日,王充作论年。”诗中采用左思作《三都赋》与王充作《论衡》的典故,透露了这样一条信息:一篇优秀作品的诞生,砚台具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宋史》记载:“钱俨嗜学,博涉经史。少梦人遗以大砚,自是乐为文辞……歌咏不绝。”钱俨之所以长于作文章,正是小时候梦到有人送给他一方大砚。
总而言之,文人不仅把砚台当作研墨的工具,同时也和它建立起了更多的精神生活。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自己的同类,将其纳入收藏与记载范围中,绽放精神狂欢。这其实也是中国砚文化的重要表现。
几千年来,人们对砚台有着道之不尽的趣闻。砚台一直是文房四宝里被传说的主流话题。正因为如此,一些深谙“以器载道”的砚文化传承者对此进行深入研究。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位列中国五大砚台之首的黄石砚渐渐走入文人收藏之列。
黄石砚是中国五大名砚之一,产自河南方城县黄石山。其始于汉,兴于宋,历经千年,黄石砚还能久负盛名,皆因其石细腻柔润,质如玉,声如罄,色多彩,墨如脂,纹理细密,贮水不涸,被称之为“石中上品”。就其色泽,可分为富丽的紫石,孔雀尾羽的青紫石,淡雅的青灰石,深沉的墨石和明媚如画的凤眼石。其中凤眼石极为难得,观赏性非常高,如何就其天然的活眼设计制作如凤凰般翩翩飞舞的鸟儿则格外考验制作者的技艺了。因其在古代备受文人推崇,尤其宋代画家米芾更是藏之甚多,在今天的河南黄石山,原石几近枯竭,这使得爱砚、藏砚的文化追求都们备感忧心。
精神高慕,必佐以高标之器物来映衬。秉承传统“造物为良”的法则,精心打磨每一件器物,黄石砚制作者于小小砚台上呈现一片片辽阔的精致与伟岸,让赏者于器物之外体会更深的心灵镌刻。制作者的开拓与创新,在一纹一理中隐含着的谨慎与小心——这既是出于对自然造物的尊重,或许也是因怕了黄石的稀有。这样的身心,才算爱石、懂石、与石相通。
在到方城访砚石时,笔者专程采访了家族三代制作黄石砚的任永廷先生,他的事迹深深感动着我,他退伍后开始致力于黄石砚的研究,将原本施虐式的炸药开采,改变为保护式开采。在他的努力下破坏自然原石的开采成为历史。他带领方圆黄石砚工艺厂制作的砚台特别讲究“物我合一”、“造物为良”——虽选材考究挑剔,却不忘因材施宜,按原石的天然纹理色泽及其所呈现的神韵制作出鬼斧神工般的收藏极佳品。这种爱石,惜石的胸怀似乎让黄石砚成为更多收藏者心中的期许。如今中国黄石砚在当地政府和和任永廷的多年努力下,重新跻身中国名砚、被媒体评为当代最具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责编/张小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务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栏目更新 |
栏目热门 |
商务财经网介绍|投资者关系 Investor Relations|联系我们|法律义务|意见反馈|版权声明
商务财经网Copyright©《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7060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