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6-01 18:28 来源:华夏收藏网
过去,大部分老一辈华侨都是“草根”出身,文化程度低,时常在写侨批时求助于职业写手,在清末民初这些职业写手大多在家乡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对中华传统文化浸淫甚深。因此,很多看似平常的侨批中蕴涵着书写者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理解和审美取向,大多数侨批以行楷为主,偶尔也会有荡气回肠的草书。
侨批中的书法大多能反映清末至民国的中国书法艺术的时代风格。清末以来,随着大量金石的被挖掘和利用,中国书法一改明朝帖学兴盛的时代风格,而转为渐渐重视碑学的挖掘和利用,书坛上呈现碑学和帖学并重的时代风格,甚至出现“馆阁体”这样呆板的书风。中国书法艺术的时代风格,均在当年侨批中有所体现。
碑学始于宋代,清中叶以后,帖学衰微,金石大盛而碑派书法兴起。清嘉庆、道光以前,书法崇尚法帖,自阮元倡为南北书派论,包世臣继起提倡北碑,因之崇碑之风一时大盛。世并以碑学为北派,帖学为南派。碑学是借帖学的衰微之机而乘势发展起来的。人们对缺少创新而走向靡弱和薄俗的帖学的厌倦,以及逐渐出土的大批碑志造像等可供文人书家们研究、借鉴和学习的实物和各种学习材料,使碑学顺势兴起。清中期郑燮、金农、邓石如、包世臣等碑学大家的出现,使碑学渐成气候。至清末民初,碑学的发展达到顶峰,出现了吴昌硕、康有为、赵之谦、张裕钊、沈曾植、李瑞清等大批碑学家。
图一
图一是1889年由菲律宾马尼拉寄到石狮钞坑的侨批。这件侨批中的书法融合了碑帖的优点,是反映清末时代碑学风格的作品。笔法严谨,一丝不苟,用笔以方正刚劲为主。
帖学的代表作如“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字飘逸俊朗在侨批中也是常常看到这种风格的作品。
图二
图二是1910年菲律宾华侨黄开物寄给在家乡漳州锦宅的妻子林氏的侨批。这件侨批是一件帖学味道浓厚的行书作品。
帖学历史悠久,真草隶篆各体兼备,笔法丰富,一直受得历代书写者的喜爱。至清末民初,帖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两个流派的影响各有千秋。因此也出现了一些融合碑帖两种风格为一体的书家。
图三
图三的侨批是一件由菲律宾华侨黄至顽寄给在锦宅的叔叔黄开物的侨批,其内信就属于融合碑帖两种风格为一体的作品。作品有碑学厚重而不修饰的笔法,以中锋为主的用笔风格,但在书写的过程中有流露出作者帖学的基础,字与字之间顾盼,布局浑然天成,洒脱俊劲。
今天,我们看到的侨批书写者水平参差不齐,能到达相当书法水准的侨批作品毕竟不多。这些较优秀的书法作品的作者有个别是有名气的书法家,如清代进士、书法家林翀鹤所书的寄往菲律宾回批,其书法流利自然、字与字气韵相融,行与行顾盼交映,确为帖学妙品。
林翀鹤,字祐安,号一朴山人,泉州人。光绪卅年(1904年)与其弟林骚同榜登进士第,传为美谈。林翀鹤书法为时人所重,偶尔可见于华侨回家乡所建的闽南传统民居中题诗和对联。中进士后,在泉州梅石书院设馆教学,学员负笈来从甚多,多所成就。(作者:刘伯孳,原文刊载于《福建侨报》“侨批故事”栏目)
来源:福建侨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务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栏目更新 |
栏目热门 |
商务财经网介绍|投资者关系 Investor Relations|联系我们|法律义务|意见反馈|版权声明
商务财经网Copyright©《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7060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