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密码注册 登录

投稿请发至邮箱:news@swcjw.com.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

伊利被举牌蒙牛人事更迭 中国乳业再临变局?

时间:2016-10-11 22:04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p34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侯隽 徐豪 | 北京、黑龙江报道

  伊利被险资举牌、蒙牛人事更迭、现代牧业神话破灭……中国乳业在2016年迎来了一个“多事之秋”。但与当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所引发的行业地震不同,这一次的“多事之秋”被认为是行业成熟转型的好兆头,是行业供给侧改革的成功缩影。中国乳企,特别是行业龙头,如何认知这一行业变革新形势,能否把握这一行业转型的挑战与机遇,都将事关“把‘奶瓶子’牢牢握在我们自己手里”的国家战略目标。

  种种迹象表明,2016年的中国乳业迎来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秋天。

  9月15日中秋团圆夜,蒙牛乳业(02319.HK)发布公告宣布高层变动。拥有达能系背景的雅士利总裁卢敏放从孙伊萍手中接过帅印,出任蒙牛总裁。而据中粮内部人士透露,孙伊萍离职原因是因为在其任职期间,蒙牛业绩与同行差距拉大,集团对其不满意。

  接着在9月18日,伊利股份(600887.SH)发布公告称,9月14日,阳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集中交易系统增持5667900股。本次权益变动后,阳光产险和阳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合计持有伊利股份总股本的5%,由此触发举牌。

  伊利和蒙牛作为中国乳业的两大龙头企业,先后遭遇变局,加上之前多家上游原奶企业公布业绩亏损的半年报,特别是被称为“中国养牛第一股”的现代牧业(01117.HK),亏损5.66亿元,形势严峻的原奶市场引发外界关注。

  人们不禁发问,中国乳业的“多事之秋”到来了么?乳业又将开始新一轮动荡和调整了么?

  中国乳业上一次受到如此关注可能还是在2008年,起因是“三聚氰胺”事件,而经过8年时间,中国乳业的境况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此前在中国奶业D20峰会上就曾表示,“经过8年的努力,中国奶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质量安全水平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我们有信心用5年至10年时间,力争到2020年乳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25年整体进入世界奶业强国行列,实现奶业振兴发展目标,把‘奶瓶子’牢牢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那么,该如何理解中国乳业正在面临的调整?

  中国乳业的“多事之秋”

  “白马王子”伊利:令资本市场垂涎的大蓝筹股

  “龙头乳企不应成为资本运作的工具,险资也不应成为影响中国乳业稳定的不利因素。” 9月22日,中国奶业协会和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同时发声声援伊利。

  伊利被险资看中不难理解。

  作为中国乳制品行业的龙头企业,伊利近年来逆势增长,2015年以超过600亿元的营业收入,跃升全球乳业八强,创下了中国乃至亚洲乳企迄今为止的最高排名。

  从基本面上看,伊利股份也确实是很好的财务投资标的。即便是今年上半年乳企整体进入萧条期,在行业不景气之时,伊利也实现净利润约32亿元,同比增长20.63%的成绩,是不折不扣的优质蓝筹股。

  良好业绩加上偏低的估值,以及甚至比万科还分散的股权结构,都让伊利成为险资偏爱的标的。

  平安证券的研究报告分析称,无风险利率一直呈现下行的势头,这导致高收益、高信用等级的固定收益资产变得稀缺,而目前保险资金运用仍以债券和定期存款为主体,显然无法应对整体收益率下行的局面。这意味着资产端的风险偏好将有所转变,险企已经进入了资产荒,之后会更加注重股市,2016年下半年可能继续举牌蓝筹公司。

  乳业专家宋亮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数据充分显示中国食品健康产业空间很大,尤其是乳制品消费,在这样的预期下,就给中国资本甚至是外资留下遐想空间。而伊利和蒙牛在行业内占据绝对优势,其品类丰富,市场份额也大,最容易被资本惦记。

  “长期以来,乳业市场一直被资本过分低估,而且在业界看来,与房地产、金融业不同,中国乳业属于专业性很强、产业链很长的行业,很难被资本青睐。但是,中国乳业经过20多年发展,已经到了转型发展升级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产值从上世纪90年代几十亿到如今上千亿,涌现出很多资产优质的企业,再加上无论是奶源建设还是和国际接轨进行海外投资以及国人喝奶习惯的普及,中国乳业已经爬坡到了一定的高度。”宋亮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但是,险资口渴恋上蓝筹则让业内表示担忧。

  “奶业目前是国内产业链条最长、产业最复杂的行业,险资如果谋求控股伊利,只能是添乱,而不是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呼吁从监管层到行业乃至整个社会,该考虑限制险资的疯狂,不能让资本的任性酿成奶业灾难。”中国奶业协会秘书长谷继承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他认为伊利作为全球乳业八强和亚洲乳业的领军企业,不应成为资本运作的工具,险资也不应成为影响中国乳业稳定的不利因素。

  同样,中国乳协秘书长刘美菊表示:“一方面,中国乳业正处于转型阵痛期,相对脆弱,经不起太多因素的干扰;另一方面乳业产业链长,且产业链分布上大多为中小型企业甚至奶农,本身抗风险能力极弱,一旦产业链上核心龙头企业出现问题,必定一损俱损,影响面极大。”

  “黑马”蒙牛:新旧实力大调和,增长是关键

  如果伊利是中国乳业的“白马王子”的话,从不按照牌理出牌的蒙牛无论从发迹还是发展都像一匹“黑马”。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随着一封深情辞职信的公开,蒙牛正式告别了女将孙伊萍时代,迎来了原雅士利总裁卢敏放的新时代。

  令外界关注的是,这不是一次简单的人事更迭。

  在这次蒙牛管理层的震荡之中,剧情跌宕起伏,可谓让外界大跌眼镜。除了孙伊萍的离开,来自中粮的于旭波、柳丁、廖建文三名董事离开董事会,蒙牛创始人牛根生则出现在战略及发展委员会名单中。

  目前蒙牛董事会中,执行董事为总裁卢敏放、“蒙牛系”的白瑛以及“中粮系”的吴文婷;非执行董事包括马建平、牛根生、来自丹麦乳品公司ArlaFoods的Tim Orting Jorgensen,以及达能系的Filip KEGELS。

  “众所周知,蒙牛管理层有三种力量。第一个是当年追随牛根生创业的老蒙牛人,以白瑛为代表;第二个则是中粮入股蒙牛后的中粮蒙牛系,以孙伊萍的团队为主;第三个则是来自外资的高管。”宋亮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供职蒙牛4年的孙伊萍卸下总裁一职后,由拥有丰富奶粉行业工作经验的卢敏放接过了这一棒,在业内看来,孙伊萍的辞职以及卢敏放的接手,意味着在未来的日子中,蒙牛“中粮系”印记被雅士利的二股东“达能系”逐渐代替。

  但是,无论哪种势力取得优势,摆在新任总裁卢敏放面前的最大课题是蒙牛如何缩短和伊利之间的差距,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蒙牛8月24日发布的半年报显示,公司收入272.57亿元,同比增长6.6%;净利润则下滑19.5%为10.77亿元。尽管依然稳居中国乳业的第二把交椅,但却成为中国三大乳业巨头(另外一家是上海光明)中唯一业绩下滑且下滑幅度接近两成的企业,而老对手伊利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却是大涨20.63%。

  但是,在孙伊萍接管蒙牛之前,蒙牛与伊利的业绩差距并不大。

  蒙牛2011年财报数据显示,蒙牛当年营业收入为373.88亿元,伊利为374.5亿元;净利润蒙牛为15.89亿元,伊利为18.09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彼时蒙牛还未收购雅士利、现代牧业、多美滋中国,而现在已将这3家企业揽入怀中的蒙牛业绩反而与伊利拉开了距离。

  “从数字上看蒙牛正在拉开和伊利的差距。但是孙伊萍在这4年则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对一个民营企业进行了升级改造和转型,让其按照现代公司制度转型,不但解决品质问题,拓宽了渠道,尤其推动蒙牛从管理到文化的发展,虽然难用量化表示,但以后成果会显现。可惜,孙伊萍并没有完全完成任务,因此留给卢敏放的任务还是要破局。”宋亮分析称。

  资料显示,卢敏放于2015年1月被委任为雅士利总裁。在加入雅士利之前,其曾在多家知名跨国企业任职,包括担任达能早期生命营养品公司大中华区主席职务,并在美国通用电气及强生(中国)担任过管理职务。蒙牛方面称其拥有丰富的快消品和乳业管理经验,对中国市场有充分理解和丰富知识。

  对此,新上任的卢敏放在发言中也指出,蒙牛和主要竞争对手的差距在拉大,寻找和竞争对手差距的原因将会是他在接下来战略中突出的重点。接下来蒙牛的目标是产品创新、提升运营效率、持续改进渠道模式、提升盈利能力。“蒙牛有很清晰的战略重点,即常温奶、低温奶和奶粉业务。我对蒙牛和我的团队很有信心。”卢敏放表示。

  让市场非常敏感的是,蒙牛创始人牛根生的名字出现在蒙牛战略及发展委员会名单中,众所周知,牛根生创造了蒙牛最辉煌的时代,他和10位元老共同将蒙牛打造成了中国乳业知名品牌。

  牛根生会复出么?这让蒙牛的未来平添了些许神秘。

  现代牧业:成也资本败也资本

  相对于蒙牛伊利还有时间和精力去面对各自的成长的烦恼,与KKR、鼎晖的对赌失败已经让现代牧业付出了沉重代价,从当初“万头牧场”模式的资本宠儿到现在步履艰难,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但是,原料奶料峭的市场给奶牛养殖型企业留下的机会和空间已经不多了。

  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现代牧业亏损5.66亿元,亏损幅度超过此前预期的4亿元。

  这是被称为“中国养牛第一股”的现代牧业自2010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净亏损。

  现代牧业在公告中将业绩下滑原因归结为进口大包粉及复原乳的冲击,导致的国内原料奶销售量价齐跌。

  “我在2010年就说过,‘万头牧场’是一枚定时炸弹,一定会引爆!现代牧业巨额亏损,正是因为自身固有的经营模式埋下了危机的种子。”乳业专家王丁棉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所谓“万头牧场”,就是存栏可以达到1万头或以上的规模化牛场。而现代牧业正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现代牧业官网显示,公司拥有27个万头规模牧场,奶牛数23万头,日产高品质鲜乳3200多吨。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告诉记者,现阶段,我国奶牛养殖的主要模式包括散户、养殖小区和规模化牧场三种。搞养殖小区模式的话,管理和防疫问题很难解决,而规模化牧场则可以保证奶源,有很大优势。

  2008年爆发的“三聚氰胺”事件,推动了整个奶牛养殖业甚至乳业的变局,直接表现之一就是万头牧场突飞猛进。

  2008年国家发改委制定出台的《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奶牛养殖规模化和标准化。此后,政企合力推行从牧场到最终用户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旨在改变以往奶牛养殖和生乳供应“小、散、乱”的局面。

  彼时,建大规模牧场成为行业主流。

  除了始终坚持万头牧场模式的现代牧业外,蒙牛、伊利、飞鹤、奥亚等乳企也纷纷上马万头牧场。资料显示,中国已有56个万头牧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全国已建成或在建及计划准备建的万头牧场有可能会突破100个。仅2014年以来,已经有几百亿元的资金投向牧场建设,其中不乏恒大许家印、阿里马云等产业大腕的跨界投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总融资量高达400亿~500亿元。

  乳业专家王丁棉对《中国经济周刊》说:“我们现在有56个万头牧场,还有准备上马和在建的。过两三年就有100个了,全球80%的万头牧场都在中国,而且就是这几年才起来的。”

  显然,危机的种子在此前牧场大跃进中早已埋下。

  乳业专家宋亮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道,万头牧场劣势也很明显,一是万头牧场将加剧人与奶牛资源争夺,二是可能造成环境负荷严重超载。奶牛养殖是一个高排污的产业,一年仅奶牛排泄物就有20多万吨。如果在一个人口稠密、大部分是耕地的农业地区,完成20万吨污物降解非常困难,势必造成当地环境污染,养殖效益很可能是规模不经济,因此现代牧业长期高负荷运转,必然导致管理和资金上的重重困难。

  “我个人认为除了经营模式的硬伤,现代牧业这样由资本造富高速成长的公司,一定被狡猾的资本控制并伤害,对赌失败就是例子。”乳业专家宋亮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虽然现代牧业不承认巨额亏损是因为和私募基金KKR以及鼎晖对赌失败,但是其在公告中指出,造成业绩亏损的三点主要原因中第三点是:截至2016年6月30日止6个月,根据现代牧业与Success Dairy II Limited(下称“Success Dairy”,是由KKR附属公司及鼎晖投资的全资附属公司最终持有的合资实体)订立的日期为2015年7月6日的购股协议向Success Dairy提供的价值调整承诺产生非现金公平值亏损,预期约为人民币4亿元。

  显然,资本方可以“临阵脱逃”,当局者却无法置身事外。

  在去年整个行业情况已经进入下降通道时,现代牧业仍以较高溢价收购牧场资产,当然要为自己买单。

  “讲一个好故事,当然可以吸引资本介入。但是,奶牛养殖业是一个周期漫长的行业,注定赚不了快钱。当年蒙牛系的元老们历经蒙牛上市看到资本力量的魔力,希望不断制造借壳上市的神话,在资本市场实现短平快的套现,最终给企业留下的是一个巨大的包袱。”宋亮表示。

  上游牧业的日子因何“不好过”?

  “现代牧业的老总高丽娜,1米7的大个儿,很坚强的一个人,现在病倒了。在业内看来现代牧业的效益是相当好的了,最后都出现这种结果……”7月下旬,《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黑龙江采访时,一位奶牛场负责人这样向记者说。

  这位负责人表示,“连现代牧业都‘杀牛倒奶’了,我们很震惊”。他反映,牧场成本太高,又遭遇国外“大包粉”的冲击,现在乳企上游的日子“都不好过”。

  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谷继承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据调查,当前大中型养殖场奶价3.8元/公斤,同比下降10%。据定点监测,上半年养殖亏损面达到51. 8%,同比增加8.1个百分点。同时由于奶价下行,限收拒收加剧,6月份全国奶牛养殖场(户)同比减少48. 6%,奶牛存栏同比减少9.5%,上半年生鲜乳产量同比减少5.3%。

  国产生鲜乳比进口的贵近一倍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经历2008年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造成的低谷后,奶业到2013年开始“全线飘红”,那时候各大乳企四处抢奶,奶价一路飙升。随着政府主导推进规模化养殖,要求奶企“自建自控奶源”,很多牧场也开始筹划上马。而因为筹建周期的原因,去年、今年这些企业开始陆续产奶,但市场却已经江河日下了。

  上述奶牛场负责人说,2014年下半年起,河北、山东、陕西的一些地方,出现奶农“杀牛倒奶”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很多中小规模的牧场经营也出现问题。“现在是什么情况?散户已经被干没了,养奶牛的小企业也快被干没了,而且已经蔓延到大企业。大型企业挺不住的原因是乳企拒收,倒是不说‘拒收’,说限指标,一周生产120吨,但只收100吨,因为乳企收多了也要亏本。”

  黑龙江省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景海对此深有体会,他同样提到“成本”和“大包粉”。他表示,现在国内原料成本太高,企业负担过重,现在进口一吨鲜奶才1.7万元左右,而收购奶农的一吨牛奶回来加工生产,成本得3.3万元。所以很多企业都放弃国内奶农,转向国外进口。

  “我这几年一公斤奶也没进口,全部收产业区内的奶,但是负担重了,光差价两年就损失4亿。本来不应该多收这么多奶,收了之后卖不了,政府说你得收,不收奶农受不了,得‘解救奶农’。可是我收了成本增加了,多收的鲜奶喷成大包粉放在仓库里,有的都快到期了,最后8000元、9000元一吨卖了,不卖就要过保质期了。”王景海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现在国内和国外整个奶业都处于一个低谷状态,我们叫‘寒冬’,这个‘寒冬’不是一个冬季能过的,起码已经持续了两年,从2015年秋天开始下滑,至于还会不会继续下滑,现在还不好说。”黑龙江省八五二农场分公司副总经理陈树斌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根据黑龙江省乳业发展中心7月公布的数据,黑龙江省的平均收奶价格大幅回落,从2013年到2015年,奶价降了13%,全省奶农年减收28亿元。由中小养殖户组成的奶站数量从3062个减少为1040个,降幅达66%。这一轮起落让黑龙江养殖业很受伤。

  谷继承认为,造成当前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国外进口的冲击。2008—2015年,我国乳制品进口量从38.7万吨增至178.7万吨,进口产品市场占有率从6.8%上升到22.1%,我国乳制品新增消费的80%被进口所占。另一方面是乳制品消费趋缓。2015年全国液态奶销售总量2738.9万吨,比上年增长了3.6%。但与‘十二五’期间每年平均增长5.1%、‘十一五’期间每年平均增长11.1%相比,增幅明显偏低。”

  据了解,不仅中国奶业存在困难,其他国家也同样困难。目前,新西兰、澳大利亚的奶农在亏损,欧盟的奶农也在亏损。新西兰奶农亏损面达到85%,澳大利亚最近原料奶收购价格下跌了15%、美国奶价下降了近30%。

  “无论怎么议论,总的状况是整个行业充满焦虑、困惑,甚至绝望。绝望至极者已经把奶牛当成肉牛卖,关闭牧场,挥泪而去。目前奶业发展是三鹿奶粉事件以来最困难的一个阶段。”在今年6月份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奶业大会上,中国奶业协会会长高鸿宾这样说。

  

p39 现代牧业肥东牧场通过转盘式挤奶机完成对奶牛的挤奶工作 CFP

 

  现代牧业肥东牧场通过转盘式挤奶机完成对奶牛的挤奶工作 CFP

  土地、饲草和“大包粉”

  “成本高”和“大包粉”是很多受访者提到的关键词,他们认为这是造成上游乳企陷入困境的原因。

  王景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完达山是一个全产业链的产业化经营企业,目前牧场分布在各个农场,是农业向畜牧业转型的过程中形成的规模化养殖企业。而现在,“一头牛一天的伙食费就71块6毛钱了”。

  他向记者算了一笔账,“规模化养殖得要土地,一头牛得四五亩饲料地,5年前一亩地租价是300多元,现在得500多元,有的达到600多元。国外是散栏式养殖,种一茬饲草可以吃好几年,我们是在大型牧场里面喂养,成本非常高。建一个大型牧场,四五千头的,平均一头牛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就要2.5万元,5000头牛的牛舍成本就接近1.5亿元。现在还涉及到环境保护、牧场建设地下管网、消防等项目。”

  完达山乳业现有资产34亿元,分子公司22个,实体工厂17个,奶粉类子公司8个,液态奶工厂7个,销售规模52亿元,年利润3亿多元。这样的企业规模,其董事长还直呼成本压力太大,中小企业的成本压力可想而知。

  此外,饲草的进口,也成为企业的成本负担。目前我国草牧业发展整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良种繁育滞后,大量依赖进口,饲草料加工落后,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低,产业上下游连接不紧密。一个有2000多头奶牛的牧场主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透露,“很多企业的苜蓿等饲草主要依靠国外进口,而苜蓿占每公斤奶成本的12%左右,如果苜蓿能自给自足,成本一年能降低20万;燕麦自给自足,成本一年能降低100多万。”

  “大包粉”则是业内的俗称,指鲜奶直接喷粉制成的工业奶粉,主要供乳品企业进行再加工或生产使用。陈树斌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目前国产奶粉的成本都要比进口奶粉到岸价高出1万元/吨。据了解,从2009年开始,国内企业大量进口奶粉,开始尝试利用进口奶源平衡成本价格。目前进口大包奶粉价格持续低迷,并与国内呈倒挂趋势,对国内乳品加工和奶牛养殖业冲击明显。

  “外国把鲜奶喷成大包奶粉,进口到中国,再还原成牛奶,成本特别低,把国内奶业市场冲击得特别惨。国内大型企业的牛奶加工完了以后,因为价高卖不出去,就喷成奶粉卖给小企业,小企业得到很便宜的奶粉,再加工出售。这样形成恶性循环。”陈树斌说。

  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含婴儿进口奶粉的奶粉进口总量为14万吨,到2014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104万吨。今年1—5月份,中国累计进口大包奶粉36.57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17万吨,增幅为16.5%;液奶累计进口约25.97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2.07万吨,增幅达到86.9%。

  “大企业资金链断了就麻烦了”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目前几个奶牛养殖大省奶牛的淘汰率高达25%~35%,比正常水平高了10~20个百分点。从2015年第一季度末起,因为原奶收购量大于生产量,伊利、蒙牛、光明、君乐宝等乳业前10强的企业都在将鲜奶喷成奶粉储存,有的企业最多时一天就要喷粉1000多吨。

  从2015年开始,包括现代牧业、原生态牧业(01431.HK)、西部牧业(300106.SZ)等多家原奶企业都出现了净利润快速下滑的情况,上半年也都发布了预亏公告。8月23日,现代牧业发布上市以来最差业绩报告,截至6月底,该公司中期由盈转亏,亏损额为5.66亿元,主因是“原料奶售价下跌”。

  8月25日,蒙牛发布上半年业绩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2.6亿元,同比增长6.6%;净利润10.77亿元,同比下滑19.5%。对于净利润下滑的原因,蒙牛给出的主要理由是,“因联营公司应占利润从上年同期的1.433亿元大幅减少至今年的亏损1.546亿元,及雅士利利润减少的情况下,本集团息税折旧摊薄前利润(EBITDA)下降6.9%至21.551亿元,2015年同期为23.156亿元”。

  蒙牛所指的联营公司,即现代牧业,其此前发布的半年报数据显示,现代牧业2016年上半年亏损5.66亿元,而蒙牛乳业为现代牧业大股东,其持股比为25.41%。由于原奶收购价格下跌,之前因为拥有现代牧业的原料优势反而制约了蒙牛的业绩。

  国内原奶企业长城乳业(832680.OC)2016年半年报亦显示,营业收入同比减少33.86%,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减少9.51%。该公司还暂停了奶粉加工业务。该公司解释称,进口奶粉价格持续低于国产奶粉,乳品加工企业大量使用进口奶粉作为生产原料,导致国产奶粉价格低迷,因此暂停奶粉加工。这也是国内第一家公开停止奶粉加工业务的乳企。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表示,目前几乎每个牧场都有10%~20%的奶交不掉,亏损牧场已经过半,而如果这一现象继续持续两年,一些牧场将面临资金链问题,“大企业资金链断了就麻烦了”。

  现代牧业董事长兼总裁高丽娜表示,已经有40多家企业联合上书,提出建议:一、规范和限制复原乳的使用,严查复原乳标识,禁止使用复原乳奶生产UHT奶(超高温瞬时灭菌奶),禁止用大包粉干法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二、限制进口低温奶;三、建议一体化归口管理奶业,将种、养、加等全产业链各环节纳入一个部门垂直管理;四、国家补贴向后端原奶滞销和喷粉库存转移,加强牧场运营期间的补贴、青贮收购补贴力度。

  对进口奶实行限制?

  奶协会长:“闭关锁国绝不是生存之道”

  “再这么进口下去,中国的奶瓶子就捏在外国人手里、中国奶业就要姓‘洋’了。”有企业家这样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这一声音不在少数,甚至不少专家也发出类似呼吁。

  李胜利表示,能不能熬过接下来的两年将是一个关键点。虽然国际原奶价格可能会在明年触底反弹,但国内原奶达到平衡仍需要一个过程。他也建议国家能够出台包括“禁用奶粉生产加工常温奶”等规定,以保护国内养殖业。至于针对进口的“双反调查”也不是不可为之,“如果其出口价低于成本价,就有倾销嫌疑”。

  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他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交了关于限制奶粉进口、使用技术壁垒的建议,相关部委人员以“遵守WTO规则”为由专门找到他面谈。他对此表示不认同,“国外可以用,我们为什么不能用?为什么不保护民族企业?”

  但也有业内人士对此持有不同的意见。“现在有人老提这个意见,是不是搞点反制措施,什么技术壁垒,什么反倾销等等。这都不是明智的举措。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贸易市场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农产品贸易和国际市场的关联度越来越高,中国现在正在更广泛更深入地融入国际市场,开放合作、共存共赢、有进有出、公平竞争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和常态,闭关锁国绝不是生存之道。”中国奶业协会会长高鸿宾表示。

  首先,“要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我国奶业正处在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由弱质低效产业向现代高效产业转变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就会有市场波动、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第二,对国际竞争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第三,要不断提升自身竞争能力,认清和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谷继承说。

  中国乳品质量已达“历史最好水平”,

  如何“叫好”也“叫座”?

  根据草原法则,只有跑得更快才能生存。

  显然,2016年的秋天对于中国乳业来说是个“多事之秋”。

  但是,2016年秋天的状况显然和8年前“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的情况有了天壤之别。

  8年来,中国乳企蛰伏积累,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发力,重塑行业格局:2009年,伊利打造第一个中国母乳数据库;2010年,光明乳业购入新西兰乳企新莱特51%股份,成为国内首家海外收购的乳企;2013年,贝因美搭建产品全程管理与追溯系统;2015年,蒙牛与世界农业第一名校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签署协议,在营养健康创新以及食品安全领域展开全球合作……至今,中国奶源标准、硬件设施以及产品管理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根据荷兰合作银行近日发布的2016年全球奶业20强榜单,伊利、蒙牛分别占据第8名和第11名,其中伊利也是亚洲排名最靠前的企业。不止于此,伊利、蒙牛、现代牧业、新希望等乳企多次在国际质量评比中获得大奖,中国乳企在海外不断逆袭,利好消息不断。

  在中国乳企不断走向世界的同时,中国乳品质量也已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谷继承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从2008年至2015年,中国政府累计投入扶持资金86.6亿元。目前,中国规模化奶牛场、中高产奶牛群为主体的生产体系初步形成。“养殖水平,包括管理、装备、技术水平,有很大提升,有些已经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经过8年努力,中国乳业质量安全水平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谷继承说。

  8月16日,中国首次对外发布《中国奶业质量报告》,报告指出,自2008年婴幼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以来,国家出台和完善了奶业法规政策和标准制度,大力开展奶业整顿和振兴。2015年全国乳制品抽检合格率达99.5%,三聚氰胺等违禁添加物检测合格率连续7年保持100%,乳品质量整体情况较好,“为历史最好水平”。

  这份报告是在农业部、工信部、商务部、国家卫计委、国家质检总局、国家食药监总局等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由中国奶业协会完成的。强大的阵容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了国家对奶业状况的重视。据了解,“国务院和奶业主管部门的领导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对策”。

  “中国奶业从产品质量的追溯体系,一直到终端管理,包括蒙牛、伊利、光明、三元、完达山等大型企业,可以说都基本没有质量问题了。可以说中国的管理标准、质量标准、检验标准,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标准。”王景海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但同时,包括王景海在内的业内人士也表示,虽然“标准达到世界一流”,但消费者仍然“认洋奶粉”。“要让消费者信任我们的产品,增强对民族产业、民族产品的信心。只有这样,我们的产品才能参与国际竞争,如果连自己家里的产品,自己的人都不愿意去面对,甚至对自己的产品没有信心,怎么参与国际竞争?”王景海说。目前,中国奶业市场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变化,各种影响因素在相互碰撞过程中,市场完成了自身资源配置的调节使命。

  谷继承表示,我国奶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当前,我国现代奶业建设正稳步推进,已具备创民族品牌、建世界一流奶业的基础和条件。虽然现阶段奶业发展遇到了瓶颈和困难,也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但是中国乳业行业有信心通过8到10年的不懈努力,实现民族奶业的振兴。

  “无论是伊利被险资盯上,还是蒙牛在进行人事更迭,还是现代牧业和资本博弈,都是供给侧改革下的缩影。中国乳业正在经历一个坎儿,才能达到高度。不经历低谷,不经过深度调整,就不可能有竞争性,调整转型必然痛苦短暂,而经过此轮调整,中国乳业必将大放异彩,进入世界前五强,将会是世界乳业发展的最大动力!”乳业专家宋亮如是说。

█请返回商务财经网新闻首页>>>>>

标签:伊利被举牌蒙牛人事更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务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商务财经网介绍|投资者关系 Investor Relations|联系我们|法律义务|意见反馈|版权声明

商务财经网Copyright©《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7060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