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6-02 10:07 来源:
共享汽车资本热潮尚未全面爆发,监管办法即将出台。6月1日,由交通运输部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的《关于促进汽车租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为期两周。《征求意见稿》明确表示,鼓励分时租赁汽车发展,并针对运营企业、用户都提出了相应的监管要求以及鼓励政策。相比于此前网约车和共享单车监管政策出台的步调,监管部门此次对于共享汽车的反应更加迅速。政策将至,行业向着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但苦于运营成本高企、盈利难度较大,共享汽车领域的资本热潮迟迟未到。政策初定的背景下,共享汽车能否成功吸引资本涌入,还是仍旧面对“无米之炊”的尬尴境地;以新能源汽车为主流的共享汽车,未来能否撬动新能源汽车市场新商机,现有的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是否会成为共享汽车发展的“拦路虎”?共享汽车风往哪儿吹,已成为行业广泛关注的焦点。
速度
为何监管如此快速出台?
互联网出行市场的迭代速度正在加快,与之相对应的监管措施也在快速出台。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院城市交通室主任程世东认为,国家更早地出台监管政策有利于引导共享汽车行业健康、理性发展,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出现此前网约车、共享单车无序发展所引发的问题。不过,政策先引导的方式未来也有可能导致政策不适应共享汽车行业发展的状况。许多由于市场竞争驱动所引发的问题难以避免,若政策把握不当可能影响行业发展。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发展中心副研究员李燕霞表示,共享汽车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包括技术状况、车辆登记等,上述问题使得用户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国家尽早出台该领域的监管措施有利于引导行业更加健康的发展。
资本
谁能受到资本大鳄青睐?
与出行领域的网约车、共享单车不同,共享汽车领域目前尚未有资本大鳄入局。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北京市场目前拥有共享汽车平台约30家,其中,只有个别企业获得4000万元左右的融资,另有部分平台背靠车企巨头,并采用独立运营,但仍未有融资消息曝出。
国家政策对共享汽车鼓励的态度已明确,受此影响,未来资本巨头会不会大规模进入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同时,哪些平台会受到资本大鳄青睐也备受关注。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平台巴歌出行创始人兼CEO孙杨表示,资本市场对于共享汽车尚持观望态度。一方面,对于期待快速获得回报的VC而言,共享汽车的重模式几乎看不到可期的盈利时间,很难对该领域做投资。另一方面,对于产业投资基金而言,共享汽车只有与该基金的产业相关或产业策略相关才会进行投资。此外,包括北汽、首汽等已经涉猎共享汽车领域的车企而言,资本也几乎很难涉及。因此,共享汽车车企目前很难获得融资。
巨头
谁能成为下一个滴滴?
出行市场几乎成为巨头游戏,包括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滴滴出行、美团等巨头都已在出行领域布局。在资本的推动下,网约车和共享单车市场都诞生了10亿美元估值以上的互联网出行公司,从目前发展现状看,共享出行市场诞生上述估值甚至超过该估值的企业并非难事。
孙杨表示,共享汽车比共享单车门槛高,所承载的东西多,可讲的故事也多。因此未来一定会诞生估值超过共享单车的企业。同时,共享汽车也有可能演变成BAT等互联网巨头的竞争,尤其是与更青睐发展无人驾驶技术的百度,未来很有可能入局或投资共享汽车领域。不过,孙杨认为,想要成为出行领域的下一个滴滴,只会讲故事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共享汽车企业团队的运营能力以及企业的自我造血能力,同时,牌照资源、车企资源以及政府资源也是共享汽车领域诞生巨无霸的重要考核标准。
流量
用户获取为何这么难?
难获资本青睐一方面也源于共享汽车在获取用户流量上的能力不强。北京商报记者调查了解,一直提倡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互联网企业,在共享汽车领域正在面临严峻的“用户体验考验”。此前北商研究院与问卷网联合发布的调查问卷显示,由于缺乏人力日常运营,当前大部分共享汽车品牌的车况和车内环境维护都由消费者自觉性决定,这也导致了大量消费者投诉反映称,车内卫生环境差、车况不佳等。此外,包括取还车网点少、费用高、App体验不佳及可用车辆少等问题也是消费者集中投诉的方面。
有不愿具名的共享汽车品牌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在共享汽车运营上,价格低、补贴高等因素都是次要方面,影响用户是否选择共享汽车的最重要关键词是“方便”,能否方便取车、还车、停车,让用户有需求的时候即可满足才是核心。用户获取成本高与低取决于共享汽车的运营商是否有很强的运营能力,否则一切看起来都是空谈。
亏本
赔本赚吆喝的现状怎么改善?
拿不到巨额融资与各个共享汽车平台无法实现盈利关系密切,赔本赚吆喝成为不少共享汽车平台的尴尬现状。有从业者表示,强化运营、提升自身平台造血能力是拿到巨额融资的基础。共享汽车行业一直以重模式出名,几千万的投资很难改变一个平台在市场上的地位。此时,企业的造血能力至关重要。
同时,在企业很难改变亏本现状时,如何挨到资本风口的到来也很关键,此次新政的到来一定会加速资本进入共享汽车的速度,如何能在政策出台后、资本到来前快速完善布局,抢占市场先机才是未来盈利、做大市场的核心。
停车
优惠停车谁买单?
《征求意见稿》显示,鼓励探索通过优惠城市路内停车费等措施,推动租赁车辆在依法划设的城市路内停车泊位停放。优惠的停车位措施只能因地制宜落地,以北京等特大城市为例,停车位本就有限的当下,再以优惠的方式租给共享汽车企业,抛开对普通私家车停车是否公平而言,优惠的停车费用对于停车企业或核心商圈的商场而言是不小的损失,这部分费用谁来买单?
程世东表示,停车位涉及土地资源、空间资源,在北京等城市上述资源有限,政府所言的优惠措施只有指导意义,共享汽车平台如果想要优惠的停车条件还需要与具体的企业、资源对接,洽谈合作细则。不过,涉及各方的利益很难实现。同时,共享汽车领域期待这部分费用依靠国家补贴也不会轻易实现。
李燕霞指出,该种模式可以在二三线城市实现,同时各地政府会按照不同的规划或资源进行因地制宜。《征求意见稿》提出的更多是共享汽车停车模式的主要框架。上述不愿具名的共享汽车平台负责人表示,政策对此涉及较为模糊,未来有可能引发落地困难,大城市在现有停车资源的情况下很难落地,中小城市对于共享汽车的需求也并不旺盛,因此,行业似乎存在车位有限的城市共享汽车需求大、车位充足的城市共享汽车需求小的悖论。
新能源
迎来巨大发展契机
统计显示,目前中国有6301家汽车租赁业户,租赁车辆总数约20万辆,市场规模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截至目前分时租赁企业40余家,车辆总数超过4万辆,95%以上为新能源车辆。伴随共享汽车发展,新能源汽车将迎来巨大发展契机。
据业内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目前包括北汽、上汽、广汽等车企都已经开始涉猎或计划入局新能源共享汽车领域,巨头的入局有望带动车企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投入,在共享汽车巨大需求刺激下,新能源汽车数量将有可能进一步增加。有数据显示,预计到2020年,国内共享汽车的运营车辆累计将达到200万辆,成为全球最大的共享汽车市场。
充电桩
基础建设迫在眉睫
新能源汽车能否快速发展仍是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数据显示,在社会资本的参与下,目前北京市公共充电桩的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截至2016年11月底北京市已经建设了近6万个充电桩,其中专用充电桩7700多个,社会公用的充电桩超过1万个,私人建桩达到了4.2万个。不过,这与即将有可能快速爆发的共享汽车数量相比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充电桩建设迫在眉睫。
不过,目前充电桩建设仍处在高投入低产出的阶段。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建设一座交流充电桩(包括线缆和土地使用)的成本至少在万元以上,直流快充桩的成本则在6万元以上,这还只是前期的一次性投入。运营商的主要成本在于建桩之后的管理和维护,根据2014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明确完善用电价格政策,提出充电设施经营企业可向电动汽车用户收取电费和充电服务费,2020年前,对电动汽车充电服务费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然而,鉴于现有的充电桩利用率比较低,充电服务费对于运营商来说杯水车薪。
有业内人士透露,如果每个直流桩利用次数为每天8次,这座桩才能实现盈亏平衡。现实的情况是很多桩并未达到8次/天的日用频次,这也意味着不少充电企业依然是亏损运营。同时,目前充电行业主要是依赖电动汽车充电服务费收取,而这一收费项目也受到政府指导价管理,因此回收成本缓慢。按照目前的收费标准,一座桩的成本回收至少需要五年的时间。
值得庆幸的是,由于前期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投资回报慢,在较长时间高投入的困境之下,政府补贴对于很多充电桩建设和运营企业来说意味着雪中送炭。同时,共享汽车发展提高充电桩利用率,充电桩反哺共享汽车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充电桩企业与共享汽车实现共赢。
模式
车企租售平衡是趋势
共享汽车除了改变现有城市的出行结构之外,也有可能改变传统车企的盈利模式。有分析人士指出,伴随共享汽车的发展,车企将会将更多的崭新的新能源汽车转租给共享汽车平台,以租代售,最终实现租售平衡。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主流车企重点布局的领域,在行业激烈竞争、大城市牌照紧缺的背景下,汽车销售模式压力骤增。依靠现有的租赁牌照进行企业租赁,尝试以租代售的方式增强企业盈利能力是未来车企发展的重要趋势。
据了解,以租代售的方式即“汽车融资租赁”,目前,汽车融资租赁灵活的模式和相对低廉的分期成本能够惠及相当广泛的人群,即便是经济实力有限的人群,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也完全能够承受,另一方面也大大增强了汽车的流通性。有分析人士透露,融资租赁业务对于拉动个人消费的作用相当明显,与传统汽车按揭相比,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首付比例低,二是能为客户提供更多服务,三是提供个性化的选择。为此,不少车企已经纷纷推出融资租赁产品,降低购车门槛,简化手续材料,缩短了审批时间。伴随着“80后”已逐渐成为汽车消费的主力军,融资租赁模式也备受青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务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栏目更新 |
栏目热门 |
商务财经网介绍|投资者关系 Investor Relations|联系我们|法律义务|意见反馈|版权声明
商务财经网Copyright©《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7060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