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1-29 20:00 来源:凤凰读书
11月27日下午,科普网红、昆虫学硕士,博物杂志官方微博运营主管张辰亮携新书《海错图笔记》、《掌中花园》来到北京大学未名讲坛,解密清代奇书《海错图》背后的故事,为现场观众奉上了一场精彩的古代博物学讲座。
300年前的奇书《海错图》
《海错图》是藏于清朝宫廷的一部海洋生物画卷,由清代画家兼生物爱好者聂璜绘制。明末清初出生于杭州的聂璜,堪称是古代的“博物君”。他苦于自古以来都没有海洋生物的相关图谱流传,他决定自己画一本,于是游历河北、天津、浙江、福建多地,考察沿海的生物。每看到一种,聂璜就把它画下来,并翻阅群书进行考证,并询问当地渔民,来验证古书中记载的真伪。聂璜根据自己在中国沿海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各种生物,经过几十年积累,绘制了一系列图谱,并在图片旁边配以生动的文字描述——这就是他最终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完成的《海错图》,也是他唯一传世的作品。《海错图》中的记述时有夸张,但妙趣横生,深受清朝历代皇帝的喜爱。
《海错图》内页中的图
那么,此书是如何进入紫禁城的呢?《海错图》中并没有出现任何有关进献给皇上的言词,可见聂璜并不打算将此书上贡。成书之后,他就从历史中消失了,《海错图》也没了下落。直到雍正四年(1726年),这部书才重现江湖——这一年的皇宫档案记载,太监苏培盛把《海错图》带入了宫中。历史上,乾隆、嘉庆、宣统等皇帝都很喜爱这部图谱。到了民国,由于日本侵华,故宫文物南迁,辗转中,全套四册书分了家。现在前三册《海错图》留在了北京故宫,第四册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海错的“错”,是种类繁多错杂的意思。汉代以前,人们就用“海错”来指代各种海洋生物。《海错图》描绘了300多种生物,其中的动物几乎涵盖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大部分主要类群,还记载了不少海滨植物。聂璜的严谨精神使这本书颇具现代博物学风格。而且每种生物所配的文字,既有观察记录,又有文献考证,并配趣味“小赞”一首,读来令人兴致盎然。
张辰亮与《海错图笔记》
昆虫学硕士张辰亮,作为中国国家地理《博物》杂志资深编辑,因为运营博物杂志官方微博而成为网红,他擅长用幽默的文字为网友鉴定物种,热衷园艺手作,尤其喜欢使用灵魂画作为粉丝答疑解惑。
张辰亮,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博物男神”
张辰亮出生在北京,从小就喜欢大自然,尤其喜爱昆虫。他常常到野外观察各种昆虫的行为,甚至带回家里喂养,并研究它们的习性。读大学本科的时候,由于学校没有开设昆虫专业,他只得先读了植物保护专业,学习植物学、昆虫学。学习过程中,常常需要去野外实习、抓标本,这倒是让他如愿以偿了。就学期间,曾于2004年被评为《博物》杂志的“博物少年”,2006年创办了南京农业大学昆虫协会并任副会长。
关于初始《海错图》的经历,小亮是这样说的:上中学时有一次去故宫玩,被故宫书画展区展示着的《鸟谱》《鹁鸽谱》《兽谱》等动物画谱所吸引,其中一本便是《海错图》。《海错图》里全是稀奇古怪的海洋生物,画风也和其他几本画谱不同。说它是工笔画吧,动物的神态又十分卡通;说它是漫画吧,可又一本正经的样子。而且这些动物似乎在现实中都有原型。记得有一幅是‘井鱼’,画的是一只头顶喷水的大海兽,一眼即知其原型是鲸鱼。
这本有趣的图谱激发了小亮对海洋生物的极大兴趣——“从那时起,我心里就埋下了一颗海洋的种子。”随着长大,他对海洋生物的兴趣越来越浓:“阅读相关书籍、去各地沿海探访、在珊瑚礁海域浮潜、拍摄海洋生物的生态照、为杂志撰写和策划海鲜类稿件、每到沿海城市必去海鲜市场遛弯儿”,这些成了他最爱做的事。
2014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将古书《海错图》整理出版成一本《清宫海错图》。他立马跑到故宫神武门旁的售卖点购买此书。但翻阅之后,他也发现书中有“不靠谱之处”,比如“有些动物聂璜未曾亲见,仅根据别人描述绘制,外形有很大失真。关于生物习性的记载,也是真假混杂”。
于是,从2015年夏天开始,小亮便从现代生物学的角度,对《海错图》中的生物进行分析和考证,“从文字和画中发现蛛丝马迹,辨别真伪,并一步一步推理分析,从而鉴定出画中生物的真身”。在这期间,除了翻阅各种资料外,他还去辽宁、天津、福建、广东、广西以及日本、泰国等地搜集素材、实地考证……并陆陆续续将这些材料编撰成了30篇文章,也就是这本《海错图笔记》。
在《海错图笔记》中,小亮采用中国传统本草书的分类法,把书中描述的生物归为“介部、鳞部、虫部、禽部”4类。“虽然不符合现代科学的分法,但可以展示古人是怎样给生物分类的。在这30篇文章里,有海洋生物的科普,有故纸堆里的考据,有中国人和大海之间的逸事,也有一些我个人的絮叨。”简单来说,这其实就是他读《海错图》时所做的30篇读书笔记。
海错图笔记
作者: 张辰亮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16-12
页数: 240
定价: 68.00
一次跨越时空的博物之旅
活动中,张辰亮还现场为大家科普了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例如海错图中有记载的“石乳”,实际上是沿海地区经常食用的海葵,它在日本被称作“矶巾着”;吊带鱼的时候通常会出现一条连一条,咬尾上钩的情况,这不是因为同类要去救前面的带鱼,而是这个带鱼的挣扎引发了别的带鱼的捕食欲望。
活动最后,有观众提出,现在博物学在兴起,中国似乎要迎来“博物热”,但大学里,类似物种分类的课程在不断的缩减,博物学有可能在大学里成为一个学科吗?
现场观众排队等待张辰亮签售
张辰亮表示:“我后来没有继续从事科研也是这个原因,我读的是博物学研究生,后来发现传统分类已经非常式微,没有人去搞传统分类,都是搞分子分类,我觉得跟分子较劲没什么意思,所以我出来了。但科学是一个发展趋势,不能因为个人爱好而怎么样,我觉得博物学应该受到重视,但大学里开一个博物学课难度比较大,范围太广了,分一些别的课,予以细化,这可能比较好,包括兴趣小组。西方一百多年前博物学热是因为大发现,新鲜物种被猎人带进来刺激了发现了欲望。我希望未来博物学可以分成比较成熟的小而细的学科,有稳定的爱好者,这样比较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务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栏目更新 |
栏目热门 |
商务财经网介绍|投资者关系 Investor Relations|联系我们|法律义务|意见反馈|版权声明
商务财经网Copyright©《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7060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