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密码注册 登录

投稿请发至邮箱:news@swcjw.com.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名家专栏 > 书画

论周慧珺书风形成的原因及对当代书法创作的意义

时间:2017-08-01 20:22    来源:新浪收藏  

  一、周慧珺书艺概述

  周慧珺(1939—) ,浙江镇海人。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当代著名的书法家。青年时在上海市青年宫学习书法,并得到沈尹默、拱德邻、翁闿运、谢稚柳、胡问遂等著名书法家的亲授。1958年以优异成绩考取上海科技大学药学系,因关节病重而被劝学回家。并在家中情缘《蜀素帖》,从此畅游在米芾的世界里。1962年,其作品临《蜀素帖》被刊登在《新民晚报》上。1965年其书法作品由“书刻会”选送作品参加“中国现代书法展览”。“文革”爆发,家境落魄,侍奉双亲积劳成疾,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加重。与此同时,重拾笔墨。1972年,行书杜牧《山行》刊登于《人民中国》,1974年出版个人第一本行书字帖《鲁迅诗歌选》,在短短的几年里销售一百多万册,名噪一时。在中国书法最为严寒的冬天里,年轻的她点燃了一把星星之火,这把火,将星耀华夏大地。

  “文革”后,远赴东瀛进行书法交流,意义重大。1998年秋,不惑之年的周慧珺先生被推选为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凭借其德艺双馨的书品人品,为振兴“海派”书法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006年被《书法》杂志评选为“十大年度人物”的称号。其代表作品有《鲁迅诗歌选》《毛主席诗词》《临蜀素帖》等。

  二、周慧珺书风成因

  周慧珺先生自幼爱好书法,启蒙家学,初学颜鲁公、米芾,后转攻魏碑,博习南北朝书,致力于汉魏名刻,“上追魏晋,下及明清,博采众长,心摹手追,兼融法帖。晚年形成自己‘四面灵动,八面出风’的风格。”其书法风格的形成原因,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穷而后工——桑榆未晚,寄情丹青

  周慧珺十九岁考取上海科技大学,其求学之路却十分不顺。因关节疾病加重,被学校退学。直到1960年特招到华东纺织工学院学习物理学。在此期间,她在家中偶得米芾的《蜀素帖》,“被米芾的‘刷字’和‘尚意’书风所倾倒,转而孜孜矻矻于‘米颠’的世界中,临遍米氏诸帖”。同年,入上海青年宫学习书法,并得到沈尹默、拱德邻、胡问遂等诸多大家的指点。可好景不长,“文革”时,再次被“退学”。

  面对父亲的被关押和恩师的被迫害,面对精神上的压力和关节的疼痛,周慧珺先生没有选择屈原的汨罗江,没有选择阮籍的“穷途之哭”,而是如陶渊明、王维、李白等先贤一样情寄山水,幽游于书画,用“沉着痛快”的笔画慰藉着那颗历经沧桑的心灵,在这里那颗“苍老”的心重获新生。

  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说:

  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所谓穷而后工,对于书画艺人亦然。“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她生活失去的,在书法殿堂上一一收回。这是书法的独特魅力,也是周慧珺艺术风格形成的内在原因。

  2、钟情翰墨——书为心画,袒露真趣

  每一个有志于经国治世的知识分子对于“仕途”的失意都很难释怀,相比于那些沉沦的悲观者,周慧珺是幸运的。因为她在“尚意”书法的海洋里找到了精神的寄托。正如她在《书道苦旅》中所述:

  书中自有黄金屋,这里名家荟萃如众星列河汉。可自言自语,亦可以与古人对话。找到了精神慰藉,唯有这片黑白天地才能让她自由的倾吐自己的喜怒哀乐,才能让她通过笔端来表达身处的逆境和自强不息的心迹。

  这种“书为心画”的思想也极大的影响了她的书法创作。周慧珺在其作品中,对“尚意”再三提及,例如《天上人间对联》(图1)“天上风云原一瞬,人间成毁不须惊”,用笔明快,气势开张,点画刚健,书风豪放,字里字外透出一股不肯向命运屈服的倔强气派。又如行书作品《返璞归真》笔法刚健,雄强豪迈,露出对自由精神的向往。从侧面反映追求“外天下”的自由,字里行间,折射出不卑不亢的人格魅力。

  3、四面灵动,八面出锋

  周慧珺书风形成与米芾关系密切。“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是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因他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徽宗诏为书画博士,人称“米南宫”。

  “其书法理论有一个对立统一的特点。一方面,它是强调艺术做历史的研究,以形成书法的知识体;另一方面,他又把平淡、自然奉为最高的艺术准则。”因为周慧珺与米芾在法上的志趣相投,周慧珺视米芾为“知己”,在书法实践上,受米元章艺术思想的影响。

  注重传承,并首重笔法。在米芾《自叙帖》中曾说:“要得笔,谓骨筋、皮肉、脂泽、风神皆全,犹如一佳士也。”在《论草书帖》又云:

  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张颠俗子,变乱古法,惊诸凡夫,自有识者。怀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时代压之,不能高古。高闲而下,但可悬之酒肆。光尤可憎恶也!

  周慧珺深受米芾书学的影响,躬行米芾所提倡的“取法乎上”的实践中。“她临摹时力求形似中求笔法,每临一帖,几可乱真。而且对于临摹似真的重要性强调再三:大量地临习碑帖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把诸多经典碑帖所蕴藉的技法与内涵都学过来丰富自己,才能积累踏入书法艺术殿堂所需的‘内功’”。从她的作品中无一不流露出对传统笔法的学习和借鉴。如《毛泽东诗词》(图2)用笔如同风樯阵马,淋漓痛快,笔画灵动,笔法遒劲,很有米芾“刷字”的味道。

  (2)道法自然,返璞归真。“道”是世界万物本源,其特征就是“真”。“汉代的蔡邕在其《九势》一开篇就说‘夫书肇于自然’;宋人 ‘尚意’,其所言之‘意’,是‘天人合一’的产物,即是主观意义上的‘平淡’ 和‘真趣’。”米芾曾说道:“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所以古人书,各个不同;若一一相似,则‘书奴’也……轻重不同,出于天真,自然异。”天真平淡的风格无法刻意求得,而是自然呈现的。周慧珺同米芾一样崇尚自然与真趣。例如在她的行书作品《满江红》用笔明快,信手而来,淋漓痛快,章法奇妙,对比强烈,气韵生动,跌宕起伏中见真趣。作品洋溢着追求自然天真的“尚意”风范。这种风范还体现在她的自述中:

  何为书法的真谛?书法一定不会是单纯的文字美化,也不会是象形的画或一种符号,她是有震撼力的!那么,书法是一种精神,存在于有形与无形之间。

  这是她对“真趣”的最好解答。

  在米芾学书思想的影响下,继承传统,追求平淡,造就了她“四面灵动,八面出风锋”的独特书风。

  4、尊碑崇帖,碑帖相融

  “笔墨当随时代”,书法家风格的形成与其时代的审美趣味息息相关。从民国到“文革”后期,“海派”书法呈现出“尊碑”、“崇帖”的双重审美性。

  周慧珺书法创作自然也离不开这种双重审美的影响。其早期的楷书作品,多取法汉碑,行书多以碑帖相融。例如其楷书《登庐山》(图3)长撇大捺见飞扬,中宫收紧显开张,气势浑厚,斩钉截铁。后期行书作品,如《鹊桥仙》(图4)章法上,跌宕起伏,用笔八面出锋,行云流水,流露出“米字”的神韵,加之碑体的雄强恣意,朴素自然的神貌,形成一种方圆并重,酣畅淋漓的韵味。著名画家唐云先生评其书“酣畅磅礴,风樯阵马”。

  在“尊帖崇碑”时代思潮的影响下,周慧珺书法创作带有明显的“尊碑尚帖”审美取向。这也是其书风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5、推陈出新,自出机杼

  李北海云:“似我者俗,学我者死。”黄山谷又云:“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诚然,一个好的书家必然推陈出新,自出机杼。周慧珺也不例外。对于自己的书艺成就,她不断否定、不断进取。这表现在她的书法研习中。例如,“对《嵩高灵庙碑》孜孜不倦的学习,革故鼎新,在行书中摄取了魏碑的诸多要素,从而使字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先前她的行书主要学习米芾、颜鲁公,两者都以圆笔为主。她曾经试图添加些方笔的元素,但因种种原因未得偿所愿,最主要是缺少一个‘方’与‘圆’的桥梁。然而,魏碑元素的介入,无疑是适逢其会,使得‘方笔’与‘圆笔’元素相融合,彼此相得益彰,流露出南帖北碑的高古神韵”。这种方圆兼备,气势雄浑的用笔成了她独树一帜的风格。“这种创新给人以强烈的时代感和真实感。以其深厚的功力和丰富的感情所作的‘创新’,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创新。”

  而对于书法的“创新”,她有一段精彩的解说:

  书法创作犹如一张心电图。头脑想象、构思,很难与实际创作求得一致……书为心画,书法创作能把作者的全部姿势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作品就是作者的生活经历、构思、行为的记录,并通过自己的创作,展示明天的生活方向,这应是作者的一张诊断准确的心电图。

  正是她凭借自己丰硕的心电图,打破了“难出帖”、“创作难”的哀叹。她在顿悟书法精神的实践中,不断地汲取和扬弃,这种推陈出新、自出机杼的精神,为她的书风形成起了关键作用。

  三、周慧珺书艺成就对当代书法创作的意义

  周慧珺的书法艺术,以极强的脱俗感和酣畅磅礴的神韵,给后之览者以强烈的震撼。六十年来,先生书艺在书坛影响深远,其书法艺术的成功经历,为当代书法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作字先做人

  傅山云:“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这是强调学书法是手段,而做人是目的。书品即是人品。周慧珺老人用磊落的人格来书写自我。沉稳古拙的笔法,透露出人格的光芒,给人以精神的洗礼。

  黄庭坚云:“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有广之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胸中无“道义”书法必俗不可耐。在商业经济趋利的影响下,“展厅文化”泛滥,“浮躁”之风盛行,作品抄袭,学术造假,屡见不鲜,书法所传承的文化脉息和道德操守,正在日渐丧失。从这个层面上讲,周氏书法重视骨气,讲求人格的风范,可谓意义重大。

  因此,当今书法实践应返璞归真,重拾那颗安于“道义”的心,用“沉稳”的笔法去研习传统的经典。

  2、以文养书

  “书者心画也”,周慧珺一生一首翰墨诗,用笔墨在书写自己的心声。她的书法作品流露出浓郁的文人气息。这正是当今书法创作亟需借鉴的。“正如王岳川先生所说:‘中国艺术是中国文化写意达情的象征符号,是中国文化意识的凝聚,是自由生命之道的本体活动。’”然而,“当下的书坛,受展览比赛的功利驱动,使得书法的练习日益沦为技巧的卖弄和精巧的制作,各种渲染做旧,使得书法果真成为商业时代的‘小技’了。”就连最具影响力的国展,从书法作品内容来看,自作诗仅有数件。“传统中空灵而弥足珍贵的人文资源也面临着被误解、回避甚至遗忘的危机。而这一点对于书法艺术来说是致命的,因为如果抽取了‘书为心画’中内心修养和心灵境界的内涵,书法将仅仅剩下抽象形式的空框和游戏,再不是具有人文历史的丰厚内涵。”

  泱泱大国,五千年文明,书法文化的内涵,只剩下“华丽”外壳,怎能不令人心寒?黄庭坚云:“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

  所以,当代书法实践应该在重视传统技法的同时,加强书者个人学术修养,用文气来打通书法的内在经脉,以文养书,书法才能走得更远。

  3、随人作计终后人

  黄庭坚云:“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这是强调学习古人不能泥古不化,要“脱胎换骨”。周慧珺老人正是敢于创新的实践,才造就了她碑帖相融,恣意纵横的书法艺术风格。这也是当代书法创作迫切需要学习之处。

  在“大繁荣,大发展”的今天,书法创作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然而纵观当下书展,“碑帖相融”的作品却是少之又少。在当今的书法创作上若一味的“尚帖”则难免“媚俗”,一味的“尚碑”难免“狂野”。这就要学习周慧珺敢为人先的勇气,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在扎实的基本功后,就要有自己的想法,敢于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因此当下的书法实践应该兼顾碑帖各自的优点,多方搜求,相互借鉴,方圆并用,不蹈前人碑帖之争的漩涡。在实践中“以碑入帖”,“以帖入碑”,唯其如此,方能为书法带来新的生机。

  4、持之以恒

  曾国藩云:“人贵有恒,事无不成。”从古至今,书法名家皆有一颗恒心,周慧珺先生也同样如此。她自幼酷爱书法,至今还笔耕不辍。即使在与病魔斗争的日子里,她也“乐以忘忧”。周慧珺那种学书的恒心和安贫乐道的精神给当代书学者树立了丰碑。

  因此,学书要树立一颗恒心,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求时髦,为迎合观众的口味而书。应当扎根于传统,瞻望于未来。在书学中,要勤于翰墨,不可一曝十寒,犹如苏轼在《题“二王”书》云:“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在反复临池中才能领悟书法的真谛。

  5、淡泊明志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周慧珺先生就是一个善良而质朴,倔强而又淡泊的人,在她的引领下,“海派”免受纸醉金迷的侵染。著名书法家朱关田这样评述“海派”:“书如其人,重在人品,是传统多见保守,且崎岖磊落之人,岂肯随波逐流,媚世以射利,故其近商不移志,拔俗特立,矜为天下式。”

  然而,现在书坛人心多浮躁,应酬世事,贪财好利,专业的书家反而不专业。“海派”的精神给人们一启迪。所以,当代书家要一颗淡泊的心,去除铜臭的俗气,用真实的笔墨去书写自己,才能勇攀艺术的巅峰,从而实现中国书法的伟大复兴。

  四、结束语

  大江东去,黄浦南来,周君翰墨,山高水长。或因淡泊名利,天真烂漫,或因时运不济,岁月变幻,不得与外人闻。然观其书风,碑帖相融,自有奇趣;探其缘由,穷而后工,不失巾帼风范;磊落人格,乐观情怀,文人书风,气势磅礴,可谓书法史上一传奇。抚今追昔,更觉其书之真,之奇。踵武前贤,愿得其志而行其意,又欲其志意启于书创,以文养书,以字做人,以古入新,虽难,愿吾侪共勉之。

█请返回商务财经网新闻首页>>>>>

标签:书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务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商务财经网介绍|投资者关系 Investor Relations|联系我们|法律义务|意见反馈|版权声明

商务财经网Copyright©《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7060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