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密码注册 登录

投稿请发至邮箱:news@swcjw.com.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益

工人日报:“误捐门”倒逼公益运作精细化

时间:2017-06-07 22:24    来源:工人日报  

  堵上“误捐门”,一方面需强化捐赠过程中的提示和保护义务,最大限度堵塞漏洞,减少捐赠误操作的可能;另一方面则需完善规则,设计相应的“容错”制度。

  近日,有媒体报道,江苏宿迁的刘先生到朋友家玩,朋友8岁的孩子闹着要玩游戏,刘先生便把手机给了孩子,结果孩子却点开了微信钱包里的公益选项,将刘先生卡上的1.7万元捐出,而捐款过程中,平台并没有要求输入支付密码或验证码。6月4日,扶贫基金会回应称,捐款已在6月2日退回并得到了刘先生确认。腾讯方面称将尽快优化相关设置。(见6月5日《北京青年报》)

  从法律角度讲,捐赠合法有效的前提,是捐赠主体具备独立的民事行为能力,此番事件中8岁孩童是未成年人,其行为不受捐赠契约保护,监护人有权要求退回捐赠。而从伦理角度看,公益捐赠是捐赠者自愿的行为,捐赠动机、金额等,应是捐赠者真实的意愿。

  误捐在现实中的确存在发生的可能,包括捐赠者的误操作,如转账输错了金额、孩子玩游戏点错了应用程序等,甚至包括账户被盗“被捐款”以及喝酒后的冲动捐赠。这些反映在结果上,即是捐赠行为人对捐赠行为与意愿的不认可,进而引发“退捐”争议,甚至升级为“毁捐”。

  真正的难题,是实务中很难判别捐赠行为本身的合法性与意愿的真实性。从常识上讲,新闻中的刘先生作为自然人,向扶贫基金会捐赠1.7万元,为账户内所有余额,不符合捐赠的正常逻辑,可推定是孩子所为,但真正要拿出孩子操作捐赠的证据则很难。如果公益组织只从捐赠行为的合法性出发,令“误捐”受损人承担举证责任,不仅举证很可能无法实现,而且会损害到公益事业的社会公信。

  公益捐赠并不是“一锤子买卖”,捐赠者的公益爱心与权利应得到充分尊重。堵上“误捐门”,一方面需强化捐赠过程中的提示和保护义务,最大限度堵塞漏洞,减少捐赠误操作的可能,如捐赠平台改进捐赠措施,设置支付提示信息、支付密码验证限制和单笔捐款额度限制等;另一方面则需完善规则,设计相应的“容错”制度。如允许有限度的捐赠“后悔权”,即网络捐赠超过了一定的额度、在规定的时间内,可向平台申请“退捐”。用规则约定来规避“误捐”争议,既有利于简化程序,更有利于营造公益捐赠理解、包容、尊重的社会氛围,切实呵护社会爱心善意。

  “误捐门”倒逼公益运作精细化,公益组织与公益平台理应恪守公益的基本伦理,站在维护捐赠者权利的角度,细化、优化捐赠规则,实现捐赠者捐赠“零困扰”,这也是社会公益不断发育成熟的题中之义。

  编辑:梁霄 

█请返回商务财经网新闻首页>>>>>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务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商务财经网介绍|投资者关系 Investor Relations|联系我们|法律义务|意见反馈|版权声明

商务财经网Copyright©《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7060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