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1-26 22:41 来源:环球网
回安徽老家给孩子送“免费午餐”成为赵普从央视辞职之后的第一项重大公开活动。日前,环球网记者在安徽石台县对赵普进行专访,听他讲述自己的公益之路以及对公益的看法。
1、环球网记者:从央视辞职之后想对广大观众和粉丝说点什么?这次到家乡做公益心情又是怎么样?
赵普:我想对他们说六个字,感谢、感动和感恩。感谢就是感谢大家对我的厚爱;感动是这些年他们陪伴我一起走过风风雨雨,而且对我发起的公益活动也是一如既往地支持;感恩就是对大家为我所做的一切,我始终抱着一颗力图回报的心,面对各界的支持、关注甚至是议论,我都以实际行动来回报。
在家乡做公益的心情就是放松,因为我知道不管做得怎么样家乡人都会包容我,乡情可以包容一切,因为它是基于爱、基于泥土的一种纽带、一种连接。这份包容既让我感到放松,同时也提醒我,尽量把事情做得完美。
2、环球网记者:您为何选择做公益?在这条道路上您面对过什么非议,又有何收获?
赵普:我走上公益之路是有连贯性的,并不是辞职之后的选择。从1999年首次接触公益到现在已经16年了,我代言并参与了20多个公益项目,包括“免费午餐”、“老兵回家”、“顺风车”、“安全用药”等等。做公益就是要弘扬正能量,争论10分,不如建设1秒,我希望和公益伙伴们通过一点点的行动,产生一点点的改变,营造出一种人人有爱、人人相助的社会氛围。
我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公益事业的“跨界融合者”,我既是体制内公益行动的活跃分子,在团系统比如北京团市委以及团中央都有我参与的项目;同时我也是体制外公益行动的积极参与者,在“免费午餐”、“顺风车”等发源于草根的民间公益体系里也有我的身影。体制内、体制外公益组织各有优点和所长,比如体制内有健全的组织体系和强大的动员能力,这是现在大部分草根组织还无法达到的;而草根的灵活、高效也是我们体制内组织所欠缺的。我希望融合体制内、体制外的优势,互相借力、各取所长、共同发展。
任何人做任何事都会面对不同的声音,这很正常。比如有人说我做公益太狭隘,只做自己家乡的,其实我希望每个公众人物在做公益时都从自己的家乡做起,由己推人,由己乡推他乡,这就圆满了。
做公益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心安。我作为一个成年人,虽然获取的财富不多,衣暖食饱,有朋友,可以欢笑,可以自由地旅行,但在身边不远的地方,发现一些不平的事,比如我的家乡,孩子们一顿午饭都吃不好。那我就努力为他们做点什么,只要我做了,就把它做到底、做好,这样我就心安。
3、环球网记者:在公益这条路上,有什么让您印象深刻的人或事?
赵普:第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人是邓飞,他是“免费午餐”的发起人,凤凰周刊记者部的主任,他年纪比我小7岁,可看起来比我老7岁,感觉像个老头子。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他为公益项目忙得心力交瘁。第二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人是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秘书长陈淑惠,她50 出头,已经做了20多年的公益事业,她是一名优秀的专职公益团干部,事业很大但资金有限,为了解决志愿人员的微薄报酬,她奔走在体制和非体制的边缘。2008年汶川大地震,体制内筹款第一名的就是北京青基会。从红会危机以来,体制内筹款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非常了不起。陈淑惠和邓飞都是令我尊重的人,他们一个在体制内一个在体制外,都在自己的领域内做出了非凡的成就。
4、环球网记者:除了“免费午餐”之外,您还参与了那些公益项目?您对公益发展的思路是什么?
赵普:除了“免费午餐”之外,我还担任“公安部消防大使”、“中国罕见病大使”、“9958儿童紧急救助大使”,“安全用药宣传员”、“关注儿童意外伤害电影的监制”等等,有些委任状、荣誉证书现在都找不到了,但只要给我发消息,邀请我参加活动,我都积极参与尽力而为。这些活动传递的是一种爱的力量,一种向上的力量,这也是我为何为之奔忙、辛苦的原因。
我认为,中国社会发展没有任何一个一揽子的方案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公益事业的发展也一样,它是漫长的,试验性的。我们希望社会发展允许政府和公益组织去“试错”,如果没有“试错”,就不会有正确的结果,如果什么错都不犯,社会就不会有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务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栏目更新 |
栏目热门 |
商务财经网介绍|投资者关系 Investor Relations|联系我们|法律义务|意见反馈|版权声明
商务财经网Copyright©《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7060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