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1-17 12:27 来源:搜狐
佐藤学先生在他的《教育方法学》中说,课程内容有两个逻辑:一个是以学科为单位编制,另一个是特定主题。我们现在学科逻辑过于强大,活动逻辑、主题逻辑过于微小,或者说微不足道。
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教育的价值转型后,课程供给的组织形态要变化。去学科化改革是要主题化、跨学科、生活化的课程。未来的每一个学科的课程结构应是双轨的,叫做“学生课程+学科实践”课程,其应是双轨运行的。
七、教育的建构化:课程实施应从身心的分离到身心的合一
传统的学校教育特征是:知识中心,讲授训练。它最有效的办法是班级授课占主导,然后进行大量的训练和转化。未来的学习呢?我一直在想,学习的本质是什么?是掌握知识、接受知识还是学生主动的发现和建构知识呢?
学习的本质越来越转向学生主动学习和建构知识的时,传统的教学方式必须变革。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呈现出一个“去训练化”的趋势,把大量的时间从单纯的讲授中解放出来,因为人类未来的教育价值观发生重大变化。
心理学的新发现显示,知识储存的方式不完全是抽象概念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大脑皮层中的,知识储存于人类的身心体验之中。
清华大学彭凯平说,伟大的知识永远是和身心体验联系在一起的。让学生的学习回到具体的情境中去,这是未来学生的教育发展方式的定制体现。
八、教育的智能化:走进人机协同时代
每次教育技术的革命都是对人类教育生产力的解放。在互联网时代,教学真正的意义是促进人类教育教学活动的智能化,从这个意义来讲,未来学校会呈现一个“去人工化”。这里的“去人工化”是指学校教育将实现人与机器的分工和协作。该交给机器的交给机器,该让机器辅助的就让机器辅助。让教师在讲台上发挥创造性,教育将进入人机协同时代。
人机协同的原理是重建人机关系。“人+机器”意味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的应用,这种融合式教育需要重构人和机器的关系。
李开复说今天的人工智能技术彻底改变人类对机器行为的认知,重建人类与机器之间的相互协作关系。机器带给人类的不是失业,而是更大的自由与更加个性化的体验。未来是一个人类和机器共存、协作完成各类工作的全新时代。他说,只有用开放的心态,创造性地迎接人工智能与人类协同工作的新境界,我们才能真正成为未来的主人。
什么是好的人机融合教育?我这几年一直提四个观念:技术简便、省时省力、人机友好、优质高效。
大家都在说技术在促进公平,其实我担心技术会拉大差距。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是烧钱的,越是落后的地方,越没有资源来进行现代化的“人工智能+教育”的改革。
机器永远是人类的工具。五条教育伦理原则要遵循:促进教育公平、维护教育正义、不伤害儿童发展、不奴役儿童发展、解放教师和家长。但是,比如搞家校APP,天天给家长推送学生排名,搞得家长焦虑不堪,搞得教育越来越功利化。
九、教育的合作治理:从传统管理走向现代化治理
智能化时代教育的全域性日益凸现,参与教育的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在传统教育自上而下的课程制管理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大多具有天然的对抗性,而未来的教育治理要遵循教育的和谐共生的原理,追求教育的多元的合作治理,包括社区、家长、教师、学生如何有效地参与学校教育的共治、共享、共建。
传统学校在合作治理的改革趋势下,要走向去行政化、去科层化。一是要重构现代教育治理机制,从传统的科层管理走向扁平化管理。二是要重构现代教育治理的主体,从传统的单一行政管理走向多元合作治理。三是重构现代教育治理工具,从传统的单一行政治理走向多元化的专业治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务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
栏目热门 |
商务财经网介绍|投资者关系 Investor Relations|联系我们|法律义务|意见反馈|版权声明
商务财经网Copyright©《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7060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