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8-05 23:53 来源:中新网
水均益
中新网北京8月5日电(上官云) 提到水均益这个名字,相信不少中国观众都耳熟能详。在不少人看来,他是一名出色的记者,也是一名优秀的主持人,后来更被冠以“央视名嘴”的头衔,颇受关注。4日晚,水均益以邮件形式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聊身世,聊工作。回顾30年新闻从业经历,他感慨地表示,“我的人生其实是一个盈利的过程,当年能从伊拉克活着回来,这条命都已经赚到了。我要保持我内心和躯体的活力,不知疲倦地去翻越每一座山峰”。
出身书香门第:名字寓意“水的益处被所有人均沾”
1963年,水均益出生在兰州市榆中小康营镇的一户书香门第中。相传水家是数百年前从江南水乡浙江西迁至甘肃的,出了很多知识分子,他的父亲水天明便是兰州大学的俄语教授。水均益说,他的名字是由父亲取的,“希望水的益处能被所有人均沾”。
“我是60后,几乎刚出生就是‘文革’,当时全家都谨小慎微,生怕厄运哪一天降临到自己头上。”年幼的水均益在当时似乎也感受到了这种氛围。
不过,幸运的是,哥哥姐姐都要年长得多,全家人竭尽所能来保护他,“最小的姐姐都比我大十岁。这种保护,使我免受了许多本可能出现在我身上的磨难”。
水均益说,反过来讲,幼年的经历也让自己变得自信、敢于挑战权威。他回忆了这样一件事情,“小时候,我陪奶奶上街买菜,还敢跟菜铺领导据理力争,捍卫权利”。
在现在看来,水均益说的只是件小事。但他认为,在当时,水家可算是清一色的“黑五类”,“这段童年经历,让我长大后形成比较乐观的性格,也让我能够有意识地保护自己”。
踏入新闻行业:曾认为“记者”是个刺激、浪漫的职业
大学毕业后,水均益来到新华社。他曾经这样回忆当时的心情,“我那会是个踌躇满志的大学生,能进入新华社,那是一种怎样的期待和雄心勃勃呢?觉得世界都是我的。”
“上学的时候,我因为独来独往、无拘无束而获得了一个‘自由战士’的雅号,毕业分配的时候想出去闯一闯,于是选择新华社。老实说,当时我对新华社是个什么单位并不了解,也没系统学习过新闻理论。”水均益说。
那个时候,水均益只是觉得,记者是个比较刺激的职业,也一定很浪漫,“并且,这个职业还充满变数,很自由,符合我的性格”。可他没想到,情形似乎与他想象的完全不同。
“腐朽的木头味道”、“偶尔冒出一两只蟑螂”等等,是水均益进入办公室后的最初印象,同时,他还被告知,每天早上8点钟,要先来打开水、扫地,拿各种简报……就在水均益对这种生活感到有点烦闷的时候,他开始有机会真正接触新闻行业、当上了驻外记者,并曾前往一度战火纷飞的伊拉克,进行报道,有了“导弹从头顶飞过”的经历。
这些经历,大多都被水均益记录在近期再版的《前沿故事》中。至于用意,就好像他在首发式上说的那样,把这些东西真实地记录下来,或许能够帮助读者从一个菜鸟的成长史中获取一些养份,“30年过去了,变的是岁月,不变的是理想”。
主持过多档节目:电视就是遗憾的艺术
“不会停止攀爬的步伐,不知疲倦地翻越每一座山峰”,水均益说,这是他的信仰。“我的人生其实是一个盈利的过程,当年能从伊拉克活着回来,这条命都已经赚到了。后来我做了很多栏目,但每次都没把我的筹码输掉。我要保持我内心和躯体的活力,不知疲倦地去翻越每一座山峰”。
水均益所说的“很多栏目”,大致指的是他进入央视后参与乃至主持过的《东方时空》、《焦点访谈》、《高端访问》等等,这也都是能让他小小得意一下的节目。其中,在《高端访问》中,水均益采访多位政要,表现颇为观众称道。
“这是个周播节目,由于高端的定位,联系采访对象的难度也是最高端的。”水均益介绍,当时每周日要播出一期外国领导人的专访,导致每周一自己一睁眼,就觉得像拉活的出租车司机,欠着电视台一期节目,“这是最大的困难。当然,打击最大的是这档节目最终被撤掉了”。
现在的水均益,不像以前那么忙了,生活、工作基本规律,“这是我多年前盼望过的,现在却觉得略有失落。说起自己参与过的节目,也都有一些遗憾。不过,有人说,电视就是遗憾的艺术”。
或许,水均益正像好友白岩松所说的那样,一直像最初那样“迷恋出发”、“迷恋现场”,也像他自己申明的那样,“我并不希望循规蹈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务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栏目更新 |
栏目热门 |
商务财经网介绍|投资者关系 Investor Relations|联系我们|法律义务|意见反馈|版权声明
商务财经网Copyright©《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7060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