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3-04 16:48 来源:虎嗅网
文 / 宁宇,作者微信公众号:尚儒客栈(CMCC-ningyu)
股市和互联网的波段操作
据说,国内炒股票成功率最高的模式就是波段操作。基于各种概念,投资者在短周期里买进和卖出,虽不一定每次都赚到钱,但针对目前的国内股市最有效。
其实股市还有一种玩法的,叫做长期持有。听说过长期持有某只股票大赚的,但身边长期持有而且最终赚到钱的似乎没有,难道这种故事只能发生在海外么?
如果业绩持续上升,股票价格依托业绩持续上扬,让长期持有者从投资中获益,这当然是好公司。但如果业绩不能够拉动股票,就只好讲故事玩概念,靠波段操作取悦投资者。
当市场上做波段操作更容易赚钱,能更快赚钱的时候,投资者自然更青睐那些价格大起大落的股票。炒烂公司的股票投资者更容易赚钱,就意味着烂公司更能吸引投资者。有积累、有成长、业绩向好的公司,如果没有人把钱砸进来,股票价格也起不来。
这样的循环让那些业绩好的公司欲哭无泪,也只好加入玩波段的行列。
互联网行业玩流量的手段,也类似于波段操作。一个个热点来了又去,在热点期间靠吸引眼球赚钱,之后一切归于平静,等待下一个热点的到来。借势营销者和自媒体们都瞪大了眼睛,紧绷着神经,因为如果没及时抓住热点,就失去了这一波赚钱的机会。
绝大部分热点都是突发性的,周期长的也就三天,短的只是一个晚上。所以互联网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不但要反应迅速,还要措辞得当。社会整体节奏都被带得越来越快,大家都得像股票看盘那样紧紧盯着,生怕漏过任何一个。
也有的互联网话题是策划出来的,有备而来,比如曾经的共享单车以及当下最时髦的区块链。这样的话题热点往往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而且话题参与者会不断添加柴火和调料,试图把热度一直延续下去。
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在一波一波的热点过后,互联网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沉淀了多少价值?
通常情况下,社会的发展进步是螺旋式的,有进有退很正常,但其结果应该是进多退少,人类社会就是这样逐步前进的。如果每次进和退的幅度差不多,或者热点过后就回归平淡,就像公司的股票一直盘桓不涨,表现比较差劲。
早期的互联网企业给我们带来的变化非常大,如今我们出门不带现金,在微信上工作,透过微博、头条等了解世界。
然而,现在的互联网似乎只是在围绕热点忙活,没有热点就制造热点出来,看似一个接一个高潮,其实细想,只是原地打转。
实在没有热点了,就炒出一个来。比如区块链,讲“去中心化”的情怀,干“虚拟货币”的事情,玩“割韭菜”的游戏。等到故事结束,一切又回到原点,只是热钱又赚了一圈而已。
不同行业的心跳速度
2006年,诺基亚与西门子成立了合资公司,需要把诺基亚的一部分人员“分流”过去。那正是诺基亚的终端如日中天的年代,绝大部分员工都希望留在诺基亚做手机,那些做设备的人员黯然离开,加入了那家简称为诺西的公司。
2013年,诺基亚又从西门子手里把诺西公司的股份全部收了回来,随后微软宣布收购诺基亚的设备与服务部门,并把手机诺基亚的名称将变更为微软移动。诺基亚仍作为独立公司存在,其业务重心已转向地图和网络基础设施。
不被看好的诺基亚的设备与服务部门还活着,诺基亚手机却变为历史。
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研究表明,每个产业或实体都有自身发展变化的周期速度,称为“心跳速度”。体现在技术创新、市场占有、系统建设、品牌效应等方面,“心跳速度”越快,产业发展变化越快。
在信息化这个圈子里,互联网应用拥有最快的“心跳速度”,终端次之,通信设备再次之,最慢的是运营商。因此我们经常看到互联网应用的迅速崛起又快速衰退,而长生命周期的通信设备供应商和运营商,成功不易,一旦成为龙头老大,就能长时间地伫立于潮头。
越是贴近最终个人用户的领域,“心跳速度”越快。移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也就是互联网化,实际上是加快了传统行业的“心跳速度”。较快的“心跳速度”意味着对客户更强的适应性和掌控力,传统企业要适应移动互联网的竞争,需要加快自身的发展。
但“心跳速度”太快可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速度提高了,肌体的能量消耗也会加快,如果呼吸调整不好,或者有什么先天性的气质性病变,就应验了那句“no zuo no die”。
“心跳速度”比较慢的行业,主要采用广种薄收的方式,慢慢积累,厚积薄发,所以形成领先后可以保持比较长的周期。而对于“心跳速度”比较快的行业,往往采用赌博押宝式,针对某一点投入巨大的资源,败则血本无归,成则一夜暴富。而即使短期成功,从长远来看,也可能因为后继乏力而迅速衰退。
运营商做的是“慢生意”
看起来运营商也是贴近最终客户的企业,为什么“心跳速度”没有那么快呢?这就要回归到通信行业的基本特征来谈。
通信网络的创新、设计、规划、建设,并不是完全来自于客户的通信诉求,主要源于科技进步。设备制造商的价值在于能将高科技民用化,电信运营商的价值是完成通信设备的集成和运营,所以通信行业本质上并不是一个“以客户为中心”的产业,主要工作还是围绕产品,也就是通信能力来进行的。
虽然互联网吸引人,而且运营商的话音、流量单价都在迅速下滑,但其实运营商的经营情况并不差。运营商之间开展的是同质化竞争,除了与设备商配合进行网络建设,还要围绕资费和服务开展工作。而这些都是可以积累和沉淀下来的,所以运营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很难,而一旦成为强者,优势会长时间保持下去。
比如N多年前就被看衰的短信业务,熬死了一波又一波的互联网公司,如今仍是众多企业为用户发送通知的主要方式。算下来生命周期有十年之久,产品形态也没有什么改变,还能持续盈利。
国内运营商中,最像互联网公司的就是中国联通了。这些年联通没少创新,向互联网的开放程度以及与互联网的融合程度最突出,企业内部也是最早倡导互联网化的。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业绩却始终没有好转。反观其最大的竞争对手中国移动,几天的利润比联通一年的利润都高。
时代在进步,运营商当然要与时俱进,多向互联网公司学习。但是对于互联网公司的行为切不可简单模仿,因为两个行业都有着不一样的“生意经”。如果运营商非逼着自己像互联网公司那样玩波段炒流量,可能别人还没动手,自己就把自己给折腾死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务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栏目更新 |
栏目热门 |
商务财经网介绍|投资者关系 Investor Relations|联系我们|法律义务|意见反馈|版权声明
商务财经网Copyright©《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7060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