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密码注册 登录

投稿请发至邮箱:news@swcjw.com.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名家专栏 > 专访

专访卓达集团总裁杨卓舒:新型建材之路艰辛 但趋势不可逆

时间:2015-04-07 08:30    来源:新华网  

  卓达集团总裁杨卓舒认为,中国房地产行业还有几十年的发展前景,“目前中国总人口说是有13.6亿人口,但实际上已经超过14亿了,大家说城镇化率达到了50%,实际上也就40%或38%。在未来,还有八九亿的人要进城,至少四五亿人口还需要房子。虽然如此,但是传统房地产已经发生了一些变革,(如果企业)再像过去那样暗箱操作,再像过去那样以高碳耗、高污染来发展企业,这恐怕是不行了。”

  “因此,新型建材的市场是巨大的。”加上中央政府对新兴产业的全力培植与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让杨卓舒对卓达新材在这个行业里的发展满怀信心。

  “搞新型建材,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是什么样的契机让卓达提出新型建材及绿色建筑这样一个理念?又是什么力量让这个传统房地产业里的“老前辈”能够奋力改革把绿色建筑付诸于行动?

  “这里有必然,也离不开偶然。”杨卓舒说。

  卓达集团创建于1993年,立业之初以房地产开发起家。杨卓舒在上年纪90年代末就试着转型,但并未成功。“我们是房地产企业想要转型最早的企业。想要发展教育产业、会展产业、服装产业,想建设服装产业园、办大学城,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没做到。”

  第一次转型虽以遗憾收场,但杨卓舒对企业转型创新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止。他以对建筑行业发展的高度前瞻性预测,传统的高污染、高耗能的建筑业一定会被“革命”。

  杨卓舒说:“我在14岁、16岁、18岁三次做苦力,做过木匠,盖过房子,都是在建筑工地上,所以深知传统建筑业有着怎样的弊端。也因此在涉足房地产后长时间想追求产业转型,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行业认知两者的结合使我对产业转型有潜在的意识准备。”正是杨卓舒个人对企业创新转型的热情与对行业转型高度的敏感性,构成了卓达率先践行绿色建筑之路的必然因素。

  卓达新型建材“王国”的崛起诱因则是一次偶然。

  杨卓舒回忆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看到了国外房产的模块化建筑,让他直觉的开始关注新型建材,然后一次次出去考察,先后参观了日本、欧洲、美国等地的新型建筑。“有好多种,要找到最适合在中国用的(新建材)。比方说北美,建材是以木材做成整体房屋的部件,然后到现场拼装,这个就不适合中国,北美没有高防火、高保温的要求,因此在那能用,在中国就不行。”

  考察完毕,回来后是数以千次计的开会研究和反复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手握核心知识产权的卓达新材于日前正式“出炉”,并达到国家标准正式印发成册。“各地政府广泛推广我们的新型材料,甚至有的地方政府还在强制推行。卓达新材的成功是一个漫长的历经千辛万苦的过程,也是建筑业长期以来演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杨卓舒说。

  新型城镇化的出路在新生产力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杨卓舒认为,卓达新材作为推动中国建筑行业发展的新生产力,将引发中国房地产业的重新洗牌。 “传统房地产建筑模式30层要建4年,使用卓达新材只需要6至7个月建成;同样都是房屋,使用卓达新材能抗8级以上地震;卓达新材不仅不释放钢筋与混凝土里是致癌的氡气和氨气,相反会释放恒久的负氧离子;买同样面积的房子,卓达新材在这100平方米里能多出8平方米的净面积;同样价格下,卓达新材的房屋是精装修完毕并且还附带了家具。”提起卓达新材的优势,杨卓舒滔滔不绝。

  他认为,卓达新材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兴生产力,必将成为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过去三十年城镇化的迅猛发展,是以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为基础。未来“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也必然以生产力水平提升为基础。”

  2013年,“城镇化”成为关键词不断被热议。对于中国而言,“城镇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新概念,而是关系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城市化水平提升,更关系着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和生态安全。据测算,新型城镇化将拉动基础设施投资40万亿,有几亿人口流动于城乡之间,这些人所需的住房和就业都需要发展新生产力和新兴产业来满足。

  杨卓舒认为,如果城镇化发展没有新兴产业的集聚,没有新兴生产力的植入,产业新城只能是空城。“如果政府跟开发商还抱着传统房地产开发的模式,只想着从农民手里征上来一片地,在地上修两条路,然后就指望着把这地10万元成本卖到100万去建成房屋,这已经彻底行不通了。”

  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卓达集团数年前就开始着眼于城镇化运营,精心打造出一、二、三产联动,以新生产力造城的产业新城发展模式,投身中国城镇化,探索出一条将农民就业、产业创新、文化提升、环境改善和生态保持等相融合的新道路。

  据了解,卓达产业新城运营模式即先植入新的生产力,即卓达新型材料业,然后带动其他产业升级,形成各产业之间联动效应。“卓达产业新城创造了一种新的循环经济模式,有效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即通过产业地产开发,实现区域综合改造和治理,建设绿色城镇。”

  卓达在全国20多个省的省会城市或者一些地级市进行布局,借助当地政府进行推广。杨卓越舒认为:“中国城镇化应该是靠一大批新兴产业来推动,而不是孤立的一两个去推动。对于中国而言,新兴产业对未来发展十分关键。”

  “永远不停反省自己 才让卓达走在最前沿”

  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不被更替的东西,砖替代了土坯,水泥替代了砖,如今卓达新材要替代水泥。那么卓达新材又要怎么做才不能被别的东西替代?

  “有一天会有一种新东西替代新材,只是它是什么现在不知道。我们革了水泥的命,要想不被别人革我们的命,新材就人自己革自己的命。”杨卓舒笑着说。

  卓达新材目前已经研发到第四代产品。“我们在做二代的时候就开始研发三代,现在三代开始批量生产,我们开始研发四代、五代、六代、七代,不仅如此,我们还把工业4.0的标准引进卓达整个绿色建材的生产和建筑中。”

  在杨卓舒眼里,发展卓达新材并不只是为了解决传统建筑中的污染、消耗、成本等问题,为了“让建筑工人过的更好”也是他大力推广新材料的动力之一。

  “我们国家现在大约有1亿建筑工人,这1亿人离开农村来到城市从事着最辛苦的工作。但是由于传统建筑行业只有3%的利润,成本高,产出低,于是这些建筑工人一天十几个小时千辛万苦的劳作也换不来多少应得的回报。因此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不仅枯竭我们的资源,毁灭我们的环境,还让我们的建筑工人的生活得不到明显改善。”

  在卓达新材劳作的工人则是另一幅样貌。“我们的新材建筑工地上明确规定8小时工作制,他们穿着统一的工作服,还有统一的培训,在干净的环境里有序的工作,这个行业不再是脏乱差和工人满身泥土的样子。而这对于整个行业素质的提高,对于真正实现城镇化,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条件和通道,这才是完全的成功。”

  预制化生产、集约式物流、装配式施工、内外装预制完成,采用工厂化的流水线生产和规模化高效安装的运营新模式,看似改变了传统建筑模式,其实并不意味着就完全实现了住宅产业化。为此卓达集团再次创造性的提出了以住宅开发为基础,研发、设计、生产、建设、市场、销售等成体系的住宅产业化的全产业链模式。

  “形成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工业化建筑产品,同时还能为住宅产业化产品的推广及售后提供有力的支持,从而保证从产品开发设计到最终售后维修的全产业链生产模式的可靠运行。这是卓达集团全面推进住宅产业化顺利的优势。”杨卓舒介绍说,在全产业链住宅产业现代化道路上,卓达集团未来还将继续重点推进设计研发、规模化生产及建筑施工等体系, 并将在各地的建设项目都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积极申报建设住宅产业化示范工程。

  杨卓舒最后说:“卓达集团正是有着永远不停的反省自己、突破自己的能力,才让我们走在了行业改革的最前沿,卓达永远不会改变(自我改革)这一做法。”(完)(新华房产调查记者 安海霞)

█请返回商务财经网新闻首页>>>>>

标签:卓达集团,杨卓舒,专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务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商务财经网介绍|投资者关系 Investor Relations|联系我们|法律义务|意见反馈|版权声明

商务财经网Copyright©《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7060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