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密码注册 登录

投稿请发至邮箱:news@swcjw.com.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名家专栏 > 专访

专访段周武:如何创新开发文化产业高端人才培养模式(图)

时间:2015-08-10 22:29    来源:中国经济网(北京)  

  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10日讯(记者 魏金金)经济新常态下,文化产业以其强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工程,我国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建设始终存在发展相对滞后、观念更新缓慢、高端创意和管理能力欠缺等问题,提高专业人才的思维能力与产业发展能力,深化人才培养与专业培训工作,成为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课题。为此,就“文化产业高端人才的培养”这一问题,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专访了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段周武。

   段周武

段周武

  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从今年3月份以来,在文化部、财政部的支持下,专门针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已经成功举办了12期涉及动漫、游戏、艺术品、工艺美术、文化旅游、演艺等多种业态的系列培训。包括目前第二阶段正在进行的针对“特色文化”、“藏羌彝产业走廊”、“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的轮训。如此高密度、高强度、高投入的培训,应该说相对以往还是比较少的。

  对此,您能不能简单谈一下您的看法与意见?

  段周武:

  目前来看,国家其实是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一个战略进行实施。财政部拨出专款用以进行文化产业界的高端人才培养,我觉得这个举措本身就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首先是方向问题。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选择,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引擎和新经济增长点;其次,就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状况而言,在人才队伍建设队伍建设方面,普遍存在政策敏感不够、商业运作模式传统、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在这种形式之下,培养领军人物的重要性也就凸显出来了。对于文化产业发展而言,实际上更是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第二个就是人才队伍方面。

  具体到专项资金实施方面,无论国有文化企业,民营文化企业,还是私有文化企业,都统一作为国家的人才来对待培养。从文化部角度来说,它是站在整个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格局上,在人才培养方面已完全开放,参训的学员不拘泥于企业老总、领导队伍,包括骨干人才,都是我们人才培养要抓的“关键”、“少数”。

  对于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而言,作为文化部直属的唯一一家组织实施干部培养的单位,执行和完成国家对人才培养战略的相关工作,组织、实施、落实、文化部对全国文化产业各领域的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无疑是我们的首要工作。文化强国战略地实施,毕竟要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我们需要尽我们所能,为全国的学员搭建学习和合作的平台。

  从实际的效果来看,今年我们开展的一系列培训,正好有效对接了全国各个地方、各个业态的文化产业发展需求。

  坦白讲,政策红利有时候是看不见的,起初大家并不重视,但是经过前几期的培训之后,大家发现是由文化部、财政部直接拿出专项资金进行培养,而且培训的内容,涉及到国家战略部署、产业政策、业态发展趋势等极为重要的信息。

  同时,在培训过程中,极大地促进了各行业经验、创意、资源的互流互通,催化了很多跨界的项目对接与合作。这些系列培训所缔造的大平台,随着时间的推进和相关资源的累积,它的功能性作用一下子就凸显了出来,大家也开始逐渐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现在很多的企业家都积极踊跃报名,据我了解,第一阶段针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高层管理人员培训已经有500多人参与其中。

  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

  在整个系列培训过程中,面对不同业态、不同省市地区的行业管理者,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式如何照顾到各个业态学员具体的学习需求,做到真正富有成效的培训的?

  培训工作最大的任务核心就是为大家解决问题,或是为他们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提供新的思路。每次培训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围绕问题开展具体的工作实施。在原有的专家讲授、学员分享等课程基础上,针对这些企业家我们专门调整了课程设计,设置了异地考察游学这样一个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专门设定了问卷调查,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在加强加强学员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达到我们培训的真正效果和目的。首先是需求方面,作为课程的设置者,客观来讲,我们最需了解政策,无论是中央精神,还是财务、文化、产业等相关政策,包括最新的行业发展规划等,我们急需尽可能摸清、摸准学员的脉搏和需求,从而对这样的需求关系进行有效的处理。其次,从政策制定方面出发,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次的全面调研,摸清大家真正想要的东西,通过梳理整理成文化产业报告,报最终给文化部,从而作为今后政策制定的参考。同时,也为我们下一步培训积累经验。

  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

  培训结束之后,学院是否会采取一些具体性的跟进活动,来配合整个培训项目,从而让培训项目发挥更大的功能与效应?

  通过前一阶段12期的系列培训,可以说,我们的学员遍布全国各地。一方面,我们都会有一个相应的效果追踪,了解培训过后,他们是不是有所成长,培训的成效到底是如何。同时从我们自身角度出发,也是对我们管理模式,培训服务、培训方式的一个检验。

  另一方面,其实是基于资源整合方面的衍生思考。我们也在想,今后能不能为学员提供一个更大的资源整合与合作的平台,通过一种什么样有效的方式,让这些参训的企业以更有效的介入进去,借助新的模式,促进业内项目合作对接,真正激活这盘资源,为当前的经济建设做点贡献,目前我们的课程设置也在积极往这方面靠近。

  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

  跳出单纯培训的思维来看,您觉得一个文化企业家应该是什么样的?在发展过程中,我们最需要注意的是什么问题?

  个人而言,一个文化企业的领导首先要做一个文化人,要懂得文化,知道文化,熟悉文化,如此才会正确地对待学习。其次,无论是文化企业家也好,还是文化产业从业者,他都要有社会责任感和国民意识。文化企业家最高境界其实是把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的。一个真正有社会担当的企业,它在业界产生的影响和效应都是很大的。

  同时,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更多需要的实事求是,在这方面,德国、日本在发展文化产业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而我们缺少的不仅是我们自己的创意,还有真正适合本土的大的发展规划。

  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

  作为专业化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构,对于“专业化培训”,您又是怎么看的?

  我认为,培训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科学,它是一项阳光的职业,或者说一个幸福指数很高的工作。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每天都在学习,无论是读书,还是最新的政策文件,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不断摸索,时常在仓促之间查阅信息资料,虽然有时候会很累,但你会收获很多。

  同时,培训本身其实是一个高智商的服务,它需要你倾注大量的心血在里边,看似很普通的东西,却需要考虑很多问题。我一直强调,做培训,要首先做好学员的“对话人”。比如说,今天为什么请这位老师,作为课程设置者而言,你需要首先对行业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才有可能加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人文关怀仅仅是一个基础,你需要对行业知识有一个更加充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你所做的课程设置才不会脱离实际,才会更有针对性,否则的话就不要做学员的“对话人”。

  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

  对于这种走出校门之后的回炉培训,其实每个人的态度都是不一样的,对于如何做好人才培训,能不能简单谈一下您的看法?

  现在全国的文化系统普遍这样一种现象,觉得培训就是“养养神,认人人,顺便学点新名词”。这个排序是不对的,培训不是简单的充电、头脑风暴,我们要首先学会新名词,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与这些新观点、新思路不断发生碰撞。

  客观来讲,培训和产业基本上是处于同步发展的阶段。就现在而讲,我们的培训也面临着创新。之前我们的教学模式有点单一,一直以来,我都在鼓励我们的团队不断寻找新的渠道与方法,自主创新培训模式,突出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培训的专业化定位。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强调坚持“3”原则:第一,以问题为导向。作培训,问题是第一的,我们开展的所有活动都要围绕问题展开;其次,坚持学员为主体,最大限度得尊重学员,让学员作为参与者,而不是被动地来听课;最后就是加强学员互动,鼓励课堂头脑风暴。

  除此之外,我们也在想,经过最近6年的实践和探索,对于专业化的人才现在也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的人才培养也需要转型升级。我们需要把这些年实践得到的东西提到研究的层面,真正明白培训的功能、作用、意义,为下一阶段的培训打好理论基础。今后,我们的教学管理、团队管理、业务管理都面临很大的挑战,我们也会在这种压力之下,进一步加强团队建设与弹性化的管理创新,务实前进。

  作者:魏金金

█请返回商务财经网新闻首页>>>>>

标签:专访,段周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务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商务财经网介绍|投资者关系 Investor Relations|联系我们|法律义务|意见反馈|版权声明

商务财经网Copyright©《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7060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