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6-08 13:13 来源:商务财经网
商务财经网讯:6月7日 《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6)》新书发布暨中国第三部门观察论坛即将于2016年6月7日下午在扶贫基金会一层会议厅举行,将有多个亮点聚焦中国第三部门发展。活动由中国扶贫基金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公域合力管理咨询协办。
作为观察中国第三部门发展的权威报告,《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6)》抛出了多个重量级观察议题,包括“企业与公益组织合作的资源-声誉交换理论及其应用”“明星与公益”“中国听证会中公民参与的有效性分析”“对S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的观察”“从传统社区到生态社区的转型:台湾桃米生态村的社造历程与挑战”“‘小母牛’的思、行及本土化”“援建苏中阿布欧舍友谊医院: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国际化探索”“青爱工程:公益组织的超前社会实验”“心灵的慈善,文化的慈善——记广普法师的慈善之路”“‘饥饿24小时’,体验式社会倡导”“李彦家暴事件反思:极端事件为女性权益保护带来曙光”“北京有机农夫市集:一个追寻理想生活的大家庭”。《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6)》同时对2015年发生的大事进行记录和点评。
继2011年首部报告发布以来,《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至今已发布六部,被称为中国第三部门的必读书。《报告》致力于成为第三部门的思想库,秉承推动第三部门发展、社会发展的使命,追求公平、公正的价值观,挖掘第三部门和跨界突出问题及突出现象,展示趋势性、引领性、示范性、创新性和启发性,发挥风向标的作用。《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由中国扶贫基金会持续资助,由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康晓光教授、公域合力管理咨询执行董事冯利博士编著完成。今天,它已成为业界熟知和推崇的品牌。
活动现场,众多公益慈善界重量级人物出席并发表了他们的观点,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金锦萍解读了“慈善法出台前后”的情况;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褚松燕做了“从协同治理的角度看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的主题演讲;清华大学教授邓国胜带来了“中国公益组织走出去、境外公益组织走进来”的最新进展;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康晓光则以“文化与慈善”为题阐释了中国慈善文化的来源及特色。中国扶贫基金会副会长王行最和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为会议做了点评发言。
【主报告】企业与公益组织合作的资源-声誉交换理论及其应用
[引自《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6)》,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中国扶贫基金会资助,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与公域合力管理咨询编著。]
今天,企业与公益组织的合作越来越频繁且日益广泛,当我们看到企业与公益组织合作有大量好案例,但也有大量坏案例时,我们怎么解释?在什么情况下,企业会与公益组织相互勾结,共同坑害社会?或者,企业会利用和绑架公益组织,使企业、公益组织、社会三方利益均受损?在什么情况下,企业与公益组织能有效合作,产生三方共赢的效果?
为什么会出现大量触目惊心的合作问题或骗局?良性合作与病态合作有什么本质差别?其根源在哪里?企业与公益组织合作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报告以“资源-声誉交换”理论对企业与公益组织合作进行分析,通过建立企业与公益组织合作“资源-声誉交换”模型,“资源-声誉交换”拓展模型,以及企业与公益组织的良性及病态合作案例,对产生病态合作的深层原因进行解读,并针对如何遏制病态合作提出对策性建议。
报告认为,企业与公益组织的合作实质是“资源”与“声誉”在企业与公益组织之间经由社会而进行的交换,社会使得企业与公益组织之间将各自所拥有的优势及需求进行匹配成为可能。由于企业的优势是拥有资源,需求是获得有利于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声誉”;而公益组织的需求是获得资源生存,优势是可代表社会授予声誉。企业与公益组织双方可建立起“资源-声誉”交换路径:企业向公益组织投入资源——公益组织以社会的名义告知社会——社会相信这一信息——社会认可企业并给予相应的积极评价——企业获得声誉——企业获得利益。这也是双方良性合作的显而易见的逻辑。此时,企业与公益组织之间的合作利于增加社会福利,并为社会知晓,这种合作的收益情况是企业、公益组织、社会三方共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务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栏目更新 |
栏目热门 |
商务财经网介绍|投资者关系 Investor Relations|联系我们|法律义务|意见反馈|版权声明
商务财经网Copyright©《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7060845-2